不能履行合同,又称为给付不能,是指债务人在客观上已经没有履行能力,或者法律禁止债务的履行。不能履行可以分为自始不能履行和事后不能履行两种情况,通常以合同订立时为标准。自始不能履行是合同无效的原因,而事后不能履行则是违约的一种类型。
自始不能履行和事后不能履行的区别在于债务人是否具有免责事由,以及根据风险负担规则或违约责任规则的处理方式。自始不能履行是指合同无效,此时债务人不承担违约责任。而事后不能履行则是指债务人在合同履行期限届满时由于某种暂时的障碍导致无法履行,此时债务人可能需要根据免责事由、风险负担规则或违约责任规则来处理。
永久不能履行是指在合同履行期限或者可以为履行的期限届满时无法履行,属于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而一时不能履行则是指在合同履行期满时由于暂时的障碍导致无法履行,此时可以视为部分不能履行,也可构成违约责任的要件。如果一时不能履行后障碍消除后债务人仍不履行,可以视为迟延履行,也可构成违约责任的要件。
全部不能履行是指合同履行期满时无法履行,属于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而部分不能履行是指合同履行期满时无法履行的部分,自然属于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如果债务人在能履行部分而不履行时,也构成违约责任。
事实上不能履行是指基于自然法则而导致的不能履行,例如特定物的灭失。法律上不能履行是指基于法律规定而导致的不能履行,例如出售禁止流通物。如果在合同订立之后,履行之前,标的物被禁止流通,属于法律上的不能履行,违约人可以免责。如果在合同订立之后,特定标的物意外灭失,出卖人无法交付,属于事实上的不能履行。对于嗣后履行的事实上不能履行是否构成违约责任,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标的物因不可抗力灭失,出卖人可以免责。如果承揽人转产导致无法交付工作成果,则应承担违约责任。
非金钱债务的履行问题,包括不能履行的法律依据和法律后果。当事人一方不履行非金钱债务时,对方在特定情形下可以要求履行,但也存在不能要求履行的情形。根据不能履行的具体原因,法律后果有所不同,包括因债务人原因导致的履行不能、不可归责于债务人的原因导致的履行
合同履行期限的约定和迟延履行责任,介绍了合同有效期的概念和自然终止的相关规定。合同中应明确约定履行期限,如未约定可协议补充或根据合同相关条款和交易习惯确定。当事人迟延履行需承担违约责任。合同有效期届满后自然终止,但部分条款仍继续有效,包括结算和清理条
合同先履行一方在特定条件下可以中止履行的法律规定。先履行方在对方经营状况严重恶化、转移财产逃避债务、丧失商业信誉或有其他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情形下,可以中止履行。但若无确切证据,则需承担违约责任。中止履行后,应及时通知对方,对方提供适当担保后可恢复
股权转让协议的细节内容,包括股权转让的具体比例和价格、价款的支付方式、股权转让相关保证和声明、有关费用的负担、合同的变更与解除情况以及违约责任。协议涉及甲方将其在标的公司所持部分股权按照一定价格转让给乙方,双方需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规定了违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