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势变更原则是指在合同有效成立后,因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的原因发生情势变更,导致合同基础动摇或丧失,如果继续维持合同原有效力将显失公平,允许变更合同内容或解除合同。情势变更原则的目的是通过司法权力的介入,强行改变合同已确定的条款或撤销合同,重新分配交易双方在交易中应获得的利益和风险,实现公平和公正。
无论是《民法通则》还是《合同法》,都只对诚实信用原则作了规定。
虽然《合同法》草案曾设有情势变更条款,但未在正式文本中出现。有学者认为,中国作为《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缔约国,应赋予该公约第79条在国内的效力。然而,这种观点混淆了情势变更与不可抗力的概念。公约第79条第一部分规定了当事人对于不履行义务的免责情形,指出当事人能证明不履行义务是由于非其控制的障碍所致,且在订立合同时没有理由预期或避免这种障碍及其后果。显然,该条款是指履行过程中出现的障碍导致合同无法履行。而情势变更原则的要件之一是合同履行艰难,并不要求情势的变更导致合同无法履行,只要继续履行将对一方当事人显失公平。因此,《公约》第79条实际上是不可抗力违约免责制度,而非情势变更原则。
尽管法律未明文规定情势变更原则,但并不排除该原则在个别条款中的具体适用。《合同法》第68条、第69条和《民法通则》第115条分别体现了情势变更原则的精神。《合同法》第68条(一)至(三)项列举了从当事人角度看的情况变化,属于商业风险,是双方在签订合同时应该预见的;第(四)项涵盖了其他一切可能性,包括非因当事人过错的客观情况变化,即情势变更。第69条规定了当事人的附随义务,如通知义务和举证义务。早期有学者将不安抗辩权归入情势变更原则的法律体系中,或明确指出二者的关系,认为设立不安抗辩权的目的是预防因情势变更而遭受损害。可见,《合同法》第68条和第69条规定的不安抗辩权实质上是诚实信用原则“利益均衡”核心思想的具体应用。《民法通则》第115条规定,合同的变更或解除不影响当事人要求赔偿的权利。该条款适用于因合同变更或解除而产生的要求损害赔偿的情况,也包括因情势变更而导致的合同变更或解除。因此,受到情势变更而遭受不利益的一方当事人有权请求事后补偿。
合同履行及解除纠纷中违约金的性质认定及调整原则。因合同签订双方地位不平衡,违约责任的设置可能不平衡。违约金标准衡量需考虑违约损失、合同履行程度和各方过错程度,而不仅仅是数额比例。举证责任应由守约方承担,证明违约金是否过高的客观情况。正确理解和应用《合
合同违约时是否应该报警的问题。文章指出,合同纠纷属于民事纠纷,一般通过协商、调解、仲裁、诉讼方式解决,不需要警察介入。但当遇到合同诈骗时,应该报警处理。此外,文章还介绍了合同诈骗的处罚规定。
这种客观原因的出现使得当事人原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的权利义务的履行成为不必要或者不可能。这是民法的情势变更原则在劳动合同履行中的运用。协议必须采用书面形式,这对确认和证明劳动合同内容及法律关系发生变更的事实,有着重要的意义。
企业严重亏损或发生不可抗力的情况,确实无法履行劳动合同的规定;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同意对劳动合同的某些条款作出变更,但不得损害国家利益。这是民法的情势变更原则在劳动合同履行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