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势变更原则是指在合同有效成立后,因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的原因发生情势变更,导致合同基础动摇或丧失,如果继续维持合同原有效力将显失公平,允许变更合同内容或解除合同。情势变更原则的目的是通过司法权力的介入,强行改变合同已确定的条款或撤销合同,重新分配交易双方在交易中应获得的利益和风险,实现公平和公正。
无论是《民法通则》还是《合同法》,都只对诚实信用原则作了规定。
虽然《合同法》草案曾设有情势变更条款,但未在正式文本中出现。有学者认为,中国作为《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缔约国,应赋予该公约第79条在国内的效力。然而,这种观点混淆了情势变更与不可抗力的概念。公约第79条第一部分规定了当事人对于不履行义务的免责情形,指出当事人能证明不履行义务是由于非其控制的障碍所致,且在订立合同时没有理由预期或避免这种障碍及其后果。显然,该条款是指履行过程中出现的障碍导致合同无法履行。而情势变更原则的要件之一是合同履行艰难,并不要求情势的变更导致合同无法履行,只要继续履行将对一方当事人显失公平。因此,《公约》第79条实际上是不可抗力违约免责制度,而非情势变更原则。
尽管法律未明文规定情势变更原则,但并不排除该原则在个别条款中的具体适用。《合同法》第68条、第69条和《民法通则》第115条分别体现了情势变更原则的精神。《合同法》第68条(一)至(三)项列举了从当事人角度看的情况变化,属于商业风险,是双方在签订合同时应该预见的;第(四)项涵盖了其他一切可能性,包括非因当事人过错的客观情况变化,即情势变更。第69条规定了当事人的附随义务,如通知义务和举证义务。早期有学者将不安抗辩权归入情势变更原则的法律体系中,或明确指出二者的关系,认为设立不安抗辩权的目的是预防因情势变更而遭受损害。可见,《合同法》第68条和第69条规定的不安抗辩权实质上是诚实信用原则“利益均衡”核心思想的具体应用。《民法通则》第115条规定,合同的变更或解除不影响当事人要求赔偿的权利。该条款适用于因合同变更或解除而产生的要求损害赔偿的情况,也包括因情势变更而导致的合同变更或解除。因此,受到情势变更而遭受不利益的一方当事人有权请求事后补偿。
第三方代为履行债务的合法性,根据《合同法》第六十五条的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由第三人代为履行债务。文章介绍了第三人代为履行的构成条件、法律特征、第三人的地位和拒绝权等。文章强调债权人的权利合同中的第三人代为履行条款对其具有拘束力,债务人与第三人之间的关
不可撤销居间合同的要求。内容包括保密性要求、诚信合作原则、保密价格和收入、限定客户范围、协议变动需补充协议确认、有效文件形式、合同解除或延期的共同签署同意等条款。同时,文章还涉及甲方实力和履约承诺、滞纳金支付、合同争议解决方式以及补充条款等其他条款。
买卖合同中的标的物的相关条款。合同内容包括标的物的描述和价格、质量要求、交付方式、时间及地点、装卸费及包装、所有权转移及风险承担等。其中详细规定了标的物的交付方式、交货地点、时间和运费承担方,以及包装标准和风险承担方式等。
卖方公司是否为合同履行地的问题。文章指出,这取决于合同是否有约定,如果没有约定,卖方收取货款的地点可以视为合同履行地。此外,文章还介绍了逾期付款利息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期间的起点与终点。如果需要法律方面的帮助,读者可以到手律网进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