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合同责任是根据诚实信用原则和国际交易安全惯例产生的。诚实信用原则被视为调整民商活动的重要原则,被列入民商法典中,是一种拳头原则。根据诚实信用原则,一旦民事合同关系确立,合同双方的关系就转变为一种特殊关系,即互相信赖、协助、照顾、保护的关系。维持这种特殊关系需要建立在公平、互利的基础上,不能仅以合同终止为前提。因此,合同履行完毕后,只要存在“必须注意事项”,合同当事人就有义务善意履行这些事项。这是诚实信用原则和交易安全惯例的要求,后合同责任就是这种要求的反映。
后合同责任是指在合同终止后,当事人不履行后合同义务所引起的责任。它是合同责任体系中的一种独立责任形式,与违约责任和缔约过失责任同属独立请求权。后合同损害赔偿责任是指当事人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后合同的附随义务,给对方当事人造成损害时,应承担补偿损失的责任。后合同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损害事实、违反后合同义务的行为、因果关系和主观过错。
后合同责任的成立要件包括:
后合同责任首先是一种因违反民事义务而产生的法律后果。根据我国民法通则规定,违反合同或其他民事义务的公民、法人应承担民事责任。后合同责任的前提是违反了民事义务或侵害了他人的民事权利。然而,后合同责任中的侵权与一般民事侵权不同。一般民事侵权多为直接侵权,即由侵权方直接实施,而后合同责任中的侵权往往表现为一种间接的方式。例如,在合同履行完毕后,一方当事人放弃了保密责任,对应继续负有保密义务的事项。由于故意或疏忽等原因,本应保密的事项被第三人得知和利用,给对方当事人造成损害。这是后合同责任的显著特征。
其次,后合同责任主要是一种财产责任。后合同责任的目的是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经济秩序。它主要是在有过错行为的一方当事人给相对方当事人造成损害时才产生的,而这种损害主要是财产损害。因此,只有通过财产性的方法来调整,才能有效弥补相对方当事人的损害权益。因此,后合同责任主要是一种财产责任。当然,根据民法的规定,也可以采取其他责任方式,如赔礼道歉等,但这些方式只适用于未给相对方当事人造成财产损失的情况下。因此,它们只能是财产责任的一些补充性方式。
第三,后合同责任是过错行为人对相对方当事人(受害人)承担的责任。合同当事人在合同关系中地位平等,权利义务平等。根据平等原则,当一方当事人不履行义务或侵犯对方权利时,不仅损害了对方的合法利益,也破坏了平等的法律地位。只有迫使加害人承担同样的不利后果,才能恢复或弥补受害人的平等地位和权益。因此,后合同责任是有过错方对相对方的责任。有时,除了原合同方当事人外,还可能涉及合同以外的第三人。这时,该第三人被视为共同过错人,应与合同过错方当事人一起承担连带责任。
合同法律师在合同订立过程中所涉及的先合同义务的若干问题,包括诚信缔约义务、告知义务、保密义务以及其他先合同义务。文章详细解析了《合同法》相关规定,特别是在实践中的解释和应用,如“恶意”的界定、告知义务的特殊性和判定因素、商业秘密的保密责任等。同时,也
买卖合同的基本定义及出卖人的义务。出卖人需交付标的物并转移所有权,交付可以是直接转移占有或将向第三人请求提取标的物的权利转让给买受人。此外,出卖人还需交付与标的物相关的单证和资料。标的物所有权的转移方法依法律规定,动产依交付而转移,不动产及特别规定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关于担保合同中止条件的相关内容。在先履行债务的当事人有权利中止履行合同,但需要确切证据证明对方存在经营状况严重恶化、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丧失商业信誉或其他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情形之一。若无确切证据,当事人需承担违约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关于不安抗辩权的行使及解除合同的条款。先履行方在行使不安抗辩权时可以中止履行合同,但不能解除合同,除非后履行方未能在合理期限内恢复履行能力且未提供适当担保。同时,文章还提到了中止履行的情形和通知对方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