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陆法系中,合同责任通常被称为违约责任,指的是当事人未履行合同义务时依法承担的法律责任。违约责任是违犯合同义务的结果,反映了立法者对违反合同义务行为的制裁,主要通过追究违约方的责任来实现。合同责任体系将合同不履行划分为不同的违约形态,并为每种违约形态设定不同的合同责任。因此,“责任”成为大陆法系定义合同责任体系的基点。
英美法系中没有使用合同责任这一概念,而是使用了违约救济的概念。根据美国《统一商法典》的解释,违约救济是指当一方违约后,另一方(受损方)通过法院或其他途径获得救济的权利。在英美法系中,法院首先考虑的是保护债权人(受损方)的利益,确定债权人应该获得哪些救济权利。与大陆法系不同的是,违约形态对于这些救济权利的行使起辅助性的设定条件和范围的条件。因此,英美法系更强调权利与责任的关系,构建的责任体系以违约救济为中心,而违约形态只是对各种补救手段的行使提供辅助。
中国合同法采用了“违约责任”这一概念。与上述分析相比,用“违约救济”来替代“合同责任”是比较合理的,原因如下:
大陆法系中的“合同责任”概念侧重于对违约方的制裁,而中国合同法采用的无过错责任说明合同体系已经转变为更加关注对债权人提供充分救济的“违约救济”思想。因此,用“违约救济”更符合合同法的发展趋势。
大陆法系中,合同责任类型和构成要件都是法定的,债务人的违约行为必须符合现行法上的合同责任类型和要件,否则债权人无法获得救济。相比之下,“违约救济”具有更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不会因为现行法所确认的合同责任类型而限制债权人的利益实现。因此,用“违约救济”更好地保护了债权人的利益,适应了现代复杂社会的发展需要。
目前大陆法系中某些明确规定的救济措施存在争议。如果用“违约救济”来替代“合同责任”,可以减少争议,达到统一,促进交易和社会经济的繁荣。
对于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存在分歧。大陆法系传统理论认为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违约行为、损害事实、违约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违约人的过错。而英美法系通常只考虑违约行为作为构成要件之一。中国合同法第107条规定了无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这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英美法系的优点。确立无过错原则有助于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强当事人的责任感,并符合公平原则的要求。
当双方当事人通过自愿协商确定合同义务时,违反合同义务应当让违约方承担责任,并给予守约方救济,以显示法律的强制性。同时,这也有助于当事人在合同订立中更加谨慎,避免因违约行为带来的不利后果。
《合同法》第299条关于承运人的主要义务。承运人需按时将旅客运送至目的地,并按客票时间和班次运输。若未履行,需采取补救措施。同时,若旅客解除合同,承运人应退还款项。行使权利不影响要求损害赔偿的权利。
合同的缔约过失责任,即当事人在合同订立过程中违背诚实信用原则导致的民事责任。包括其定义、法律规定及相关原则,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列举了在合同订立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缔约过失情形,如恶意磋商、隐瞒重要事实或提供虚假情况等,并强调当事人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的,另一方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然不履行的,可以解除合同,并且要求违约方承担违约责任。(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对方有异议的,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解除合同的效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解除合同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因运输合同产生纠纷的,起诉人以向运输始发地、目的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因此,违约责任和合同债务的关系可以归结为:债务是责任发生的前提,责任是债务不履行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