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赌纠纷的核心争议在于对赌条款的有效性,特别是投资人和目标企业之间的对赌是否有效。对赌对象可以分为投资人与目标公司的原股东对赌和投资人与目标公司对赌两种情况。
投资人与原股东的对赌可以视为股东间关系的处理,无论是股权转让还是现金补偿,都与公司没有直接关系,而是股东间权利义务的设立。目前,对股东间对赌一般认为是有效的。
投资人与目标公司的对赌条款是否有效一直存在争议。对赌条款是否属于保底条款、是否涉及股东抽逃出资、是否损害公司和债权人利益以及是否显失公平等问题都是争议焦点。
1. 是否为保底条款
保底条款最早出现在1990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联营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对赌条款具有一定的保底性质,根据企业经营情况,投资人可能获得股权升值或者企业补偿。然而,最高院的司法解释已经过去了20多年,现行的私募股权投资与联营合同有所不同,因此对赌条款不应参照保底条款处理。
2. 是否属于股东抽逃出资
股东抽逃出资侵害了公司权益,最高院对股东抽逃出资的司法解释界定了一些情形。然而,对赌条款作为民事层面的权利义务安排,其设置机制和责任后果与股东抽逃出资不同,因此不应将其认定为股东抽逃出资。
3. 是否损害公司和债权人利益
对赌条款的设置旨在修正目标公司的估值,不损害公司和债权人利益。然而,在特定案例中,对赌条款是否损害公司和债权人利益存在争议。
4. 是否显失公平
显失公平的认定目前法律规定较为笼统。对赌协议的双方通常都是成熟的商业主体,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此外,投资人支付大额投资追求未来收益,这完全取决于目标公司的经营和原股东的运作。因此,从协议达成的过程来看,对赌条款不应认定为显失公平。
最高法的判决界定了对赌条款的范围,股东对赌有效,公司对赌无效。该判决直接影响了私募股权投资项目中对赌条款的设定。
私募股权投资中的回购与对赌密切相关。如果未达到对赌目标,利润率未达要求,投资人除要求现金补偿外,还要求股权补偿。
股权回购可以是原股东回购或目标公司回购。原股东回购是股东之间附条件的股权转让,根据《公司法》规定,有限公司和股份公司的股东间股权转让没有限制,除非公司章程有限制。然而,目标公司回购的有效性仍存在争议。
1. 国资股权回购条款效力
涉及国资的股权回购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投资人为国有资本,要求目标公司和原股东回购股权;另一种是回购义务人为国资,投资人要求国资回购股权。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这些情况都需要经过一系列程序,如审批、评估、公开竞价等。对于这种情况下的股权回购条款是否有效,存在不同的理解。
2. 外资股权回购条款的效力
根据外商投资企业相关法律规定,合营协议、合资合同、合资公司章程以及合营企业股权的变更都需要经过商务主管部门的审批才能生效。然而,在实践中存在审批未完成、商务部门批复意见未下达或被否决的情形。对于这些情况下的股权回购条款效力,也存在不同的理解。
部分投资条款的效力争议相对较少,但仍然存在。
单边协议是指在私募基金募资过程中,合伙人之间签订的合伙协议或入伙协议,其中部分合伙人可能通过补充协议或某些条款与其他合伙人有所不同。另一种情况是私募基金对外投资时,部分投资人签订的投资协议。对于单边协议的效力,目前还没有典型案例。
VIE结构一直存在效力争议,因为它的目的是规避政策法规的限制。根据最高院的判决,VIE结构类似的协议可能被认定为无效。然而,对于VIE效力的问题,目前法律上还没有明确的意见。
1. 创始股东股权限制的约定
投资协议中约定创始股东在企业上市前不得转让股权或须经投资人同意等限制条款的效力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股权转让是股东的天然权利,限制股权转让违反了股权特性,这样的条款可能被认定为无效。另一种观点认为,在有限制但有救济渠道的情况下,这样的条款是有效的。
2. 领售权、随售权、一票否决权、优先清算权条款的效力
领售权是指投资人强制公司原有股东参与投资者发起的股权转让的权利,随售权是指投资人有权参与其他股东拟出售股权的交易,一票否决权是指投资人在某些事项上拥有否决权,优先清算权是指投资人在公司清算时优先拿走一笔钱的权利。对于这些条款的效力,目前还没有典型的公开案例,但是这些条款与现行法律规范存在不契合之处。
以上这些典型条款效力的争议,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解释。然而,很多公司在实践中使用这些条款,甚至在新三板上市的公司中也存在这些条款。因此,对这些条款的效力认定仍然不明确。
鼓励交易原则是判断条款有效性的基本原则之一。根据这一原则,合同条款应该鼓励交易的发生,而不是阻碍或限制交易。这意味着合同条款应该促进交易各方之间的合作和互利,而不应该对一方造成不合理的不利或不公平的结果。
平等自愿原则是判断条款有效性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合同条款应该是在各方自愿和平等的基础上达成的。这意味着合同条款不能强迫或迫使任何一方接受不合理或不公平的条件。各方应该在自愿的基础上达成协议,并且应该有足够的信息和能力来做出明智的决策。
公共利益原则是判断条款有效性的又一重要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合同条款应该符合公共利益的要求,不应该对公共利益产生不利影响。这意味着合同条款不能违反法律、道德或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合同条款应该尊重公共利益,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并促进社会的公正和繁荣。
过程正义原则是判断条款有效性的最后一个基本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合同条款应该在合理和公正的程序下达成。这意味着合同条款应该经过充分的协商和讨论,各方应该有平等的机会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利益。合同条款应该遵循公平和透明的程序,以确保各方的权益得到充分保护。
根据以上基本原则,可以对合同条款的有效性进行判断。如果合同条款符合鼓励交易、平等自愿、公共利益和过程正义的原则,那么这些条款可以被认为是有效的。然而,如果合同条款违反了这些原则,那么这些条款可能被认为是无效的。因此,在起草和签订合同时,应该尽量遵循这些基本原则,以确保合同的有效性和公正性。
私募基金在募集阶段、运行期间以及发生重大情况时所需披露的信息内容。在募集阶段,需披露基金基本信息、管理人信息、投资信息等相关内容;在运行期间,应公布报告期末基金净值、财务情况、投资运作等详情;当基金出现重大变化或涉及投资者利益时,需及时向投资者披露相
私募基金对非公开交易的股权资产的投资方式,包括杠杆收购、风险投资等。同时介绍了定向增发的定义和相关规定,包括发行对象、发行价、股份转让等。定向增发包括成为上市公司战略股东或控股股东的情形以及通过定向增发融资进行并购扩大规模的情况。
法律风险及其原因,具体涉及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法律风险。文章阐述了私募股权投资和私募证券投资的法律地位风险,包括合同法律风险、操作风险以及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设立、运作和项目选择过程中可能面临法律风险的挑战,如合同中的非法承诺、投资协议
私募基金公司的设立条件。首先需注册成立私募基金主体公司,准备材料包括公司名称、类型、注册地址、注册资本和经营范围。公司名称需包含特定字样,注册地址需考虑优惠和配套服务措施。注册资本采用认缴资本制度,实缴资本需满足协会要求。经营范围需符合协会规定。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