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2. 意识消失
3. 各种活动均受到限制而卧床
4. 社会交往完全丧失
1. 日常生活需要随时有人帮助
2. 仅限于床上或椅上的活动
3. 不能工作
4. 社会交往极度困难
1. 不能完全独立生活,需经常有人监护
2. 仅限于室内的活动
3. 明显职业受限
4. 社会交往困难
1. 日常生活能力严重受限,间或需要帮助
2. 仅限于居住范围内的活动
3. 职业种类受限
4. 社会交往严重受限
1. 日常生活能力部分受限,需要指导
2. 仅限于就近的活动
3. 需要明显减轻工作
4. 社会交往贫乏
1. 日常生活能力部分受限,但能部分代偿,部分日常生活需要帮助
2. 各种活动降低
3. 不能胜任原工作
4. 社会交往狭窄
1. 日常生活有关的活动能力严重受限
2. 短暂活动不受限,长时间活动受限
3. 不能从事复杂工作
4. 社会交往能力降低
1. 日常生活有关的活动能力部分受限
2. 远距离活动受限
3. 能从事复杂工作,但效率明显降低
4. 社会交往受约束
1. 日常活动能力大部分受限
2. 工作和学习能力下降
3. 社会交往能力部分受限
1. 日常活动能力轻度受限
2. 工作和学习能力有所下降
3. 社会交往能力轻度受限
不同等级的交通事故致残情况,详细列举了一至八级伤残肢体损伤的定义和情况,包括各肢体缺失或丧失功能的程度和范围。不同等级伤残的划分基于肢体损伤程度,从三肢以上缺失到双手感觉完全缺失等不同情况都有详细的说明。
交通事故评残的法律程序,当当事人对伤残鉴定结论不满意时,可以采取的救济方式。包括申请重新鉴定和通过质证排除或降低鉴定结论的证明力。在特定情形下如鉴定机构或人员无资质、鉴定程序违法等可申请重新鉴定。当事人对鉴定结论有异议时,可通过要求鉴定人出庭接受质询
不同伤残等级的划分标准和相应的赔偿标准。从一级到十级,伤残等级逐渐降低,赔偿标准也随之降低。赔偿标准主要是根据当地居民平均生活费的一定比例来计算,比例随着伤残等级的降低而逐渐减少。
伤残等级鉴定标准,包括颅脑、脊髓及周围神经损伤、头面部损伤、脊柱胸段损伤、颈部损伤、胸部损伤、腹部损伤、肢体损伤以及皮肤损伤等不同部位和程度的伤残等级鉴定。每个等级的伤残都有详细的鉴定标准和描述,如智力缺损、肢体瘫痪、呼吸困难、眼球缺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