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章行为并非必然导致事故发生及其后果,因此在交通事故认定中,违章行为与事故责任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事故认定是指公安机关在查明交通事故原因后,根据当事人的违章行为与事故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违章行为在事故中的作用,来认定当事人的事故责任。要确定当事人承担事故责任,首先要确定他是否有违章行为,其次还要确定违章行为与事故发生之间是否有必然的联系以及影响力的大小。因此,有违章行为并不必然导致承担事故责任。
以某案例为例,林某驾驶汽车装运石块时,一放学小孩欲爬上车辆,不慎摔下被碾压致死。交警部门在划分事故责任时以人货混装为由,认定林某负事故主要责任并追究其刑事责任。然而,人货混装并不会必然导致事故发生以及小孩的死亡。在该案中,即使没有人货混装,也不能避免小孩的死亡。因此,林某的违章行为与事故发生并没有必然联系。
然而,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碰撞事故中,交警部门往往倾向于牵强附会地寻找机动车的违章行为,以此加大机动车应承担的责任。这除了与非机动车、行人处于弱者地位以及同情弱者的感情因素有关外,还与目前对肇事机动车赔偿原则有关。我国现行的机动车第三者责任险是以被保险人对第三者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只有被保险人致人损害而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时,保险人才承担给付保险赔偿金的责任。因此,相对于没有赔偿能力的非机动车、行人而言,加大机动车的责任意味着机动车承担更多的赔偿责任,也就是说由保险公司支付更多的保险赔偿金。
因此,在审查交通肇事罪案件中,公诉机关应改变完全依赖公安机关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来指控犯罪的做法。应将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视为一种普通证据,以事实为依据,以道路交通法规为准绳,结合现场勘查笔录、事故现场图、询问笔录等原始材料,对其加以审查判断,看其认定是否合理合法。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可以及时给当事人提供公正的救济,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庭审过于被动。
在司法实践中,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法院在民事诉讼中确定当事人责任大小的主要依据。该认定具有较强的证据效力,相较于一般的鉴定结论具有较高的证明力。法院在裁决当事人责任时,依照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来分配当事人的民事责任。例如,如果肇事司机负主要责任,就要承担全部损失的60%至80%;如果负同等责任,则承担全部损失的50%。在审判过程中,很少有当事人对事故责任认定结论的异议能够得到法庭的采纳。
然而,事实上,机动车作为一种高度危险工具,在其运行中客观上对非机动车和行人构成一种威胁。如果仅按照责任论处,实行过错责任,甚至“撞了白撞”,实际上是以一部分人的健康权、生命权作为整顿交通秩序的代价,这是对我国《宪法》的公然违背。法律不能对本已受害的非机动车一方及行人毫无保护,从而导致实质上的不公平。同时,作为一名机动车驾驶人,应认识到与行人负有不同程度的注意义务,这是机动车驾驶人最基本的素质要求。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理交通事故的相关期限规定。包括扣留车辆的处理时间期限、检验鉴定的时限以及作出事故认定书的时间期限。扣留车辆的处理期限根据法律规定执行;检验鉴定的时限详细阐述了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特定情况下的处理时长;作出事故认定书的时间期限根据不
交通事故责任书的出具时间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需与检验、鉴定机构约定完成检验、鉴定的期限,一般为不超过20日,并将检验、鉴定报告复印件送达当事人。同时,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在现场调查或检验、鉴定结论确定之日起一定时间内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对
交通事故赔偿程序的时效规定,包括管辖权争议、事后报警证据提交、检验鉴定、尸体处理、事故责任认定书、事故责任复核、事故调解、事故诉讼以及上诉案件的详细流程及时效规定。全文涉及多个环节,旨在保障交通事故赔偿程序的顺利进行,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道路交通事故的直接诉讼程序,包括民事赔偿无法调解时的诉讼途径、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复核审查期间涉及诉讼的情形处理,交通事故认定书的制作内容以及复核审查的内容等。在复核审查期间若当事人提起诉讼,复核将被终止。交通事故认定书需包括事故当事人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