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交通事故认定书是否属于证据的问题,学界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认定书是具体行政行为,即公安机关在交通事故调查取证的基础上,对违章行为与事故发生、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确认,并做出能产生法律效果的行政行为。如果当事人对认定书不服,可以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来寻求法律救济。另一种观点认为认定书是证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3条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现场勘验、检查、调查情况以及相关的检验、鉴定结论及时制作认定书,作为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认定书应当载明事故的基本事实、成因和当事人的责任,并送达当事人。由于法律已经对认定书的性质进行了认定,认定书无疑属于证据。
对于交通事故认定书属于哪种证据形式,学界也存在分歧。有学者认为认定书属于鉴定结论,理由是2000年公安部的文件认为认定书是公安机关根据违章行为与事故因果关系以及违章行为在事故中的作用所作出的鉴定结论。另一种观点认为认定书应属于公文书证。认定书既不同于鉴定结论,也不同于证人证言和一般书证,根据认定书所载内容,它是由特定的公安机关交警部门制作的,属于公文书证,具有较高的证明效力。还有学者认为认定书属于勘验笔录,理由是认定书是公安机关根据现场遗留的痕迹、物品的方位、长度等推定事故发生的情况所做出的推定,与勘验笔录具有相似特征。本文认同认定书属于公文书证。
在办理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时,人民法院对待交通事故认定书的基本立场可以归纳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注重审查型,即坚持民事证据的审查认定标准,对认定书进行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审查。这是因为民诉法规定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的事实并不包括公安机关交警部门所作的认定书,认定书只起证据作用,本身并不直接产生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的法律后果。目前这种注重审查的立场已成为人民法院对待交通事故认定书的主要类型或趋势。另一种是盲目肯定型,即不怀疑地完全肯定认定书的证据效力。认定书是公安机关交警部门根据职权作出的关于事故发生、成因和当事人责任等认定的法定文书,具有客观性、技术性和权威性,法律明确规定其不具有可诉性,因此可以作为民事审判的证据。认定书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的工作,要求法官精通法律而不必精通技术鉴定,重新认定事故责任是不现实的。尽管这种立场并非主流,但由于认证编差引发案件误判,导致上诉改判、发回重审甚至启动再审机制,作为司法教训,民事审判法官应引以为戒。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三条关于交通事故处理的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需根据现场情况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处理事故的证据。交通事故认定书是证据而非行政行为,不可通过行政程序推翻。当事人若对认定书有异议,可通过提供新证据向法院提起诉讼,由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在我国的法律影响。该认定书是确定交通事故责任的依据,制作程序严格规定,内容包括当事人、车辆、道路和交通环境等基本情况,以及事故证据、形成原因、责任和意外原因等。同时,对制作主体资格、制作时间、制作形式和送达程序都有严格的审查要求。
具体行政行为的特点和创制新的权利义务关系。具体行政行为具有主体、过程、对象、内容和性质的特定性。创制新的权利义务关系是具体行政行为的重要标志。然而,交通事故认定书并不创制新的权利义务关系,仅提供责任划分的建议,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不是具体行政行为,不具
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的出具时机和内容。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在勘验现场后的特定时间内制作认定书,包括一般事故、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和需要进行检验、鉴定的情况。认定书应包含事故当事人的基本情况、事故基本事实、证据及原因分析和责任判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