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观方面
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主观方面涉及行为人的动机。一般来说,驾驶人逃逸的动机是为了逃避抢救义务和责任追究。这种动机是积极的心理活动。虽然交通肇事罪属于过失犯罪,但仅就逃逸行为而言,具有直接的故意。因此,只有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肇事行为,并且有直接逃逸的犯意,才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人的主观方面在犯罪恶意上较小,是对现场后果的恐惧所致。然而,逃逸行为仍然是直接故意造成的。因此,无论何种情况,在逃逸时行为人都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造成了交通事故,并对逃逸行为有直接的故意。
2、客观方面
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根据最高法院的《解释》,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是在五种情形的基础上逃跑的行为。这明确了交通肇事后逃逸作为交通肇事罪量刑的加重情节。换句话说,即使行为人先前的行为没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或者虽有交通违规行为但该违规行为与结果没有因果关系,或者行为人在交通事故中仅负有同等责任或次要责任,或者交通违规行为尚未达到交通肇事罪定罪标准,或者在负有全部或主要责任的情况下仅致1人重伤,但不符合酒后驾驶、无执照驾车、无牌照驾车等《解释》规定的情形之一,即使行为人事后有逃逸行为,也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空间要素指的是行为是否仅限于“逃离事故现场”。即使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并没有逃离现场(有时不可能逃跑),但在将伤者送往医院后或等待交警处理时畏罪逃跑,无论从主观还是客观方面都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并应受到法律的严惩。对于交通肇事罪作为一种过失犯罪的观点,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并不深。因此,对其处理不宜过重,具体把握尺度宜宽不宜严。因此,对逃逸行为的时间和空间应作必要的限定。
肇事逃逸构成要件的主观和客观方面。主观方面关注行为人的动机和意识状态,通常是为了逃避抢救义务和责任追究。客观方面则指逃逸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包括最高院的《解释》规定的五种情形。此外,文章还讨论了逃逸行为的空间要素,包括是否仅限于逃离事故现场。
交通肇事逃逸怀疑酒驾的认定标准。依据交通管理部门规定,对于逃逸案件,应在查获车辆和驾驶人后十日内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酒驾处罚标准包括暂扣驾驶证、罚款、甚至追究刑事责任等,根据驾驶情况不同,处罚程度有所不同。对于重大交通事故并构成犯罪的情况,将依法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法律责任。逃逸行为会受到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机动车驾驶员逃逸将面临罚款、吊销驾照等处罚。对于刑事处罚,逃逸是交通肇事罪从重处罚的情节,可导致有期徒刑。同时,文章还介绍了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认定条件和情节加重犯的判定标
交通肇事被判缓刑的人是否可以考驾照的问题。根据相关规定,在一定情形下,交通肇事被判缓刑的人是不被允许申请机动车驾驶证的,其中包括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构成犯罪、饮酒或醉酒驾驶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等情形。对于此类人群,需要在规定的期限内等待期满后才能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