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逃逸致人死亡”的行为内容,学界存在四种主要观点:
其一,认为该行为属于逃避法律责任而逃跑的罪后表现,其行为与罪过与前两个罪刑阶段相同,只是情节不同。因此,规定了更重的法定刑,属于情节加重犯。
其二,认为该行为是指行为人违章肇事后,为逃避罪责而急于逃窜,致使被害人得不到及时抢救而死亡。
其三,认为该行为主要包括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行为人违章肇事后,为逃避罪责而急于逃窜,致使被害人得不到及时抢救而死亡。第二种情况是行为人肇事后,遵守了第一次违反的注意义务,但疏忽了其他的注意义务,而这一疏忽造成了第二次肇事,致使前次肇事受害者之外的其他人死亡。
其四,认为“因逃逸致人死亡”仅限于过失致人死亡的情况,即事实上发生了二次交通肇事。已经发生交通事故后,行为人在逃逸过程中又发生交通事故,致使第二次交通事故中被害人死亡。
关于“逃逸致人死亡”的罪过形式,目前尚无统一的观点。不同学者和实践界对于该罪过形式的界定存在差异。有的认为应将其视为一种情节加重犯,即行为与前两个罪刑阶段相同,只是情节不同。而有的认为该罪过形式应被视为一种独立的犯罪行为,与前两个罪刑阶段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关于对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定罪量刑是否要以逃逸行为之前的交通肇事行为构成犯罪为必要前提,学界存在争议。一些学者认为,逃逸行为与交通肇事行为是紧密相关的,应将逃逸行为视为交通肇事罪的一部分,而有的学者则认为逃逸行为与交通肇事行为应当分开考虑。
对于“新刑法对逃逸致人死亡”的规定是否符合交通肇事罪的结果加重犯的情况,学界也存在不同观点。一些学者认为,该规定能够有效地强化对于逃逸行为的打击,使其更加符合交通肇事罪的结果加重犯的情况。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该规定可能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需要进一步的修正和完善。
交通肇事罪中的举证责任分担问题。对于机动车之间的交通事故,举证责任是均等的;而对于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或行人之间的交通事故,非机动车或行人的举证责任采取倒置原则。文章还介绍了交通肇事罪的量刑标准。
交通肇事罪的法律定义、构成要件和相关法律依据。该罪行主体是年满16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主观方面是过失。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交通法规并导致重大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法律依据包括《刑法》、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通知以及各部门颁布的相关
交通事故致人死亡的拘留期限问题。当交通事故导致一人死亡且肇事者承担主要责任时,构成交通肇事罪,最长拘留期限为37天。若造成一人重伤且具备特定情形,如酒后驾驶等,将被定罪处罚。公安机关对被拘留者的处理流程亦有所阐述。
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的规定,对于尚不足以构成刑事处罚的交通事故,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和其他道路交通管理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处罚。
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的规定,对于不构成刑事处罚的交通事故的处罚标准。文中详细列举了交通肇事的情形,包括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情况以及特别恶劣情节。此外,还提到了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的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