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罪的客体是交通运输的安全。交通运输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紧密相连,一旦发生事故,就会危害到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安全,并造成公私财产的广泛破坏。因此,交通肇事罪的行为本质上是危害公共安犯罪。
交通肇事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在交通运输活动中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这包括以下4个相互不可分割的因素:
交通运输法规是指保证交通运输正常进行和交通运输安全的规章制度,包括各个交通运输系统的安全规则、章程以及从事交通运输工作必须遵守的纪律、制度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行为主要表现为违反劳动纪律或操作规程,玩忽职守或擅离职守、违章指挥、违章作业,或者违章行驶等。违反上述规则可能造成重大交通事故。
行为人虽然违反了交通运输管理法规,但未造成上述法定严重后果的,不构成交通肇事罪。
严重后果必须由违章行为引起。
违反规章制度,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必须发生在从始发车站、码头、机场准备载人装货至终点车站、码头、机场旅客离去、货物卸完的整个交通运输活动过程中。如果发生在非交通运输活动中,一般不构成交通肇事罪。
对于利用非机动车从事交通运输活动,违章肇事,使人重伤、死亡的情况,存在不同的看法。
认为交通肇事罪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即能够同时造成不特定的多人伤亡或者公私财产的广泛损害。驾驶非机动车从事交通运输活动,违章肇事,一般只能给特定的个别人造成伤亡或者数量有限的财产损失,不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性质。因此,不应定交通肇事罪,而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其犯罪的性质,造成他人死亡的,定过失致人死亡罪;造成重伤的,定过失重伤罪。
认为虽然非机动车违章肇事一般只能造成特定的个别人的伤亡或者有限的损失,但不能因此而否认其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性质。许多城镇交通事故都与非机动车违章行车有关。因此,上述人员违章肇事,应当以交通肇事罪论处。
目前司法实践中,一般按第二种意见定罪判刑,即以交通肇事罪论处。
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包括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指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规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客观方面包括行为的对象、方式及结果;主体指实施交通肇事行为的人;主观方面指行为时的主观故意或过失。此外,文章还阐述了交通肇事罪
交通肇事罪的法定立案标准,包括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造成重大事故、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等情况应当立案追究。同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具有特定情形如酒后驾驶、无照驾驶等应定罪处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违章行为则不予立案。
交通运输安全中的犯罪问题。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导致重大交通事故并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犯罪主体包括一般主体、单位主管人员等。犯罪主观方面属于过失,但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故意的。刑法对交通肇事罪规定了不同刑级,根据事故严重程度和
高速公路上逆行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问题。如果没有造成交通事故,逆行属于严重违法行为,但不构成犯罪。若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并导致严重后果,则可能构成交通肇事罪或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肇事司机是否需要坐牢取决于案情和法律规定。符合特定立案标准的交通肇事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