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凡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本罪的主体可分为两大类。
交通运输人员包括在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等交通工具上的驾驶人员,以及一切直接从事交通运输业务和保证交通运输的人员。例如交通设备的操纵人员(如扳道员、巡道员、道口看守员等)、交通运输活动的直接领导、指挥人员(如船长、机长、领航员、调度员等)、交通运输安全的管理人员(如交通监理员、交通警察等)。他们担负的职责与交通运输有直接关系,一旦不正确履行职责,都可能会造成重大交通事故。
非交通运输人员指非司机违章开车在交通运输中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人。此外,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或者机动车辆承包人指使、强令他人违章驾驶造成重大交通事故的,上述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或者机动车辆承包人,也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
交通肇事罪侵犯的客体是交通运输的安全。交通运输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紧密相连,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就会危及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交通肇事罪本质上是一种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交通肇事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对自己的违章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预见,但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轻信能够避免,以致造成了严重后果。
交通肇事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在交通运输活动中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其中,表现可分为四个部分。
必须发生在交通运输的过程中,即交通肇事罪的空间范围。如果事故发生在交通运输过程以外的地方,例如仓库、车间、洗车房等地方正在进行的装卸、修理、洗车等过程中发生重大事故,则不能构成交通肇事罪。因为交通肇事罪的客体是危害公共安全,其行为必须发生在交通运输过程中或与正在进行的交通运输活动存在关联。
行为人在交通运输中实施了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这是发生交通事故的原因,也是承担刑事责任的法律基础。交通运输管理法规指保证交通运输正常进行和交通运输安全的规章制度,例如《机动车管理办法》、《城市交通规则》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可表现为无证驾驶、酒后开车、航空驾驶人员故意不与地面联系等。
行为人的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必须造成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这也是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必要条件之一。行为人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但没有造成法定的严重后果的,不能构成交通肇事罪。
行为人的违章行为和造成的严重后果之间必须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如果违章行为和后果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则不构成交通肇事罪。
交通肇事罪的责任认定标准。根据刑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涉及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造成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或死亡、公私财产重大损失等情况,应追究刑事责任。具体责任认定包括不同情形下的有期徒刑、拘役和赔偿等。公安机关在决定是否立案时会考虑事故责任和是否符合
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管理法规,在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时,造成人员重伤、死亡或财产损失,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根据我国刑法理论,任何犯罪的成立都需要具备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四个构成要件。因此,交通肇事罪的特征可以通过这四
交通肇事无力赔偿的情况下,如果构成交通肇事罪,将会面临坐牢的处罚。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规,造成重大交通事故,导致人员重伤、死亡或者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并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根据《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对于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导致
本文是一份刑事判决书的摘要。被告人郭卫峰因涉嫌犯交通肇事罪被起诉,经过审理查明,郭卫峰驾驶车辆发生交通事故致一人死亡,其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在本案审理期间,郭卫峰与被害人家属达成民事赔偿协议,已赔偿各项经济损失。法院认为,郭卫峰犯罪后自首,积极赔偿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