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交通事故 > 交通肇事 > 交通肇事罪 > 关于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责任认定介绍

关于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责任认定介绍

时间:2024-03-07 浏览:22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68488

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的定罪方式

一、根据行为人的罪过形式进行定罪处罚

1. 对于行为人交通肇事后逃逸,因过失致人死亡的案件,若能证明行为人不知道逃逸会导致被害人死亡或没有预见被害人死亡的结果,即不具备间接故意杀人的主、客观条件,应按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

2. 若交通肇事后被害人伤势严重,即使行为人及时抢救也无法挽回其生命,行为人为逃避罪责驾车逃逸,导致被害人最终死亡,应仅构成交通肇事罪,而不适用刑法第133条第3款规定的“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处罚。而应根据刑法第133条第2款规定,即“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后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进行定罪量刑。

3. 行为人因交通肇事后逃逸,在当时明知逃逸会导致被害人严重受伤甚至死亡的情况下,却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救助被害人,对被害人死亡结果采取放任态度,导致被害人因未得到及时救助而死亡的案件,应视情况定罪处罚为故意杀人罪或同时以故意杀人罪和交通肇事罪并罚。

4. 行为人肇事后为逃避罪责,故意将被害人移至不易被人发现的地方致被害人死亡的情况,应以直接故意杀人罪定罪。

二、处理二次肇事案件时的不同情况

1. 若行为人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可能表现为同种数罪的情况。例如,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出于害怕追究刑事责任或巨额赔偿费用的考虑,匆忙逃跑,此时已触犯交通肇事罪。随后,在逃逸过程中再次违反交通法规导致他人死亡,又构成一起完整的交通肇事罪。由于行为人在主观和客观方面都是过失犯罪,先后两次肇事侵犯的客体相同,根据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不宜并罚,而应在该罪法定刑的幅度内从重处罚。

2. 行为人交通肇事后为夺路逃跑,不顾他人安全撞轧他人致死。若行为人先前的肇事行为已构成交通肇事罪,则应以交通肇事罪和故意杀人罪定罪并罚。若行为人先前的肇事行为只是一般的交通肇事,则只对行为人以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3. 行为人交通肇事后驾车逃跑,在逃逸过程中撞轧多人致一人或数人死亡。对于这种在逃逸过程中放任另一种肇事结果的间接故意二次肇事,应认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或同时以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并罚。这是因为行为人在客观方面实施了用驾车撞人的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4. 行为人肇事后致被害人重伤,明知被害人有可能死亡而驾车逃逸导致被害人死亡,随后行为人在逃逸过程中再次肇事致第二次肇事的被害人死亡。对于这种情况,行为人第一次肇事已构成交通肇事罪,第二次肇事又构成故意杀人罪。应对行为人进行二罪并罚。根据行为人对二次肇事的间接故意和过失的不同心理,分别进行处理。若行为人的第二次肇事行为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则将前两罪的并罚结果再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进行并罚。若行为人的第二次肇事行为应定故意杀人罪或交通肇事罪,则依据数罪并罚的理论进行并罚。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交通肇事罪举证责任的分担

    交通肇事罪中的举证责任分担问题。对于机动车之间的交通事故,举证责任是均等的;而对于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或行人之间的交通事故,非机动车或行人的举证责任采取倒置原则。文章还介绍了交通肇事罪的量刑标准。

  • 交通肇事罪的法律定义和构成要件

    交通肇事罪的法律定义、构成要件和相关法律依据。该罪行主体是年满16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主观方面是过失。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交通法规并导致重大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法律依据包括《刑法》、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通知以及各部门颁布的相关

  • 酒后肇事逃逸的判定标准

    酒后肇事逃逸的判定标准,包括行为人在交通事故后逃离现场的各种情形。对于酒后驾车,根据修改后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处罚力度加大,醉酒驾驶将被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对于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累犯,处罚更为严厉。

  • 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

    郑州市一起重大交通事故的认定与处理过程。事故造成一人死亡,事故责任方被认定全责。事故涉及车辆实际车主与登记车主不一致,事故发生后,被告仅支付部分丧葬费用,未进行其他赔偿。被害人家属委托律师提起诉讼,律师通过多次调解,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协议,被告赔偿受害

  • 交通肇事逃逸的处罚
  • 交通肇事罪的减轻处罚情形
  • 交通肇事逃逸的追诉期是多久
交通肇事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