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罪的主体是指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年满16周岁的自然人。主体不仅包括交通运输部门工作人员,也包括从事交通运输业务和保证交通运输的人员以及非交通运输人员。
交通运输人员包括以下四种从事交通运输的人员:
1. 交通运输工具的驾驶人员,如火车、汽车、电车司机等。
2. 交通设备的操纵人员,如扳道员、巡道员、道口看守员等。
3. 交通运输活动的直接领导、指挥人员,如船长、机长、领航员、调度员等。
4. 交通运输安全的管理人员,如交通监理员、交通警察等。
这些人员的职责与交通运输直接相关,如果不正确履行职责,可能导致重大交通事故。
非交通运输人员指违反规章制度,在交通运输中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解释,非交通运输人员构成交通肇事罪,并不要求肇事行为发生在交通运输过程中。
交通肇事罪的客体是交通运输安全。交通肇事罪是指与铁路、公路、水上及空中交通运输相联系的交通运输,其特点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紧密相关。一旦发生事故,就会危害到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安全,并造成公私财产的广泛破坏。因此,交通肇事罪本质上是一种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交通肇事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行为人对自己违反规章制度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的心理态度是指行为人在违反规章制度时,可能是明知故犯,但对自己的违章行为可能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时,应当预见而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虽已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从而造成了严重后果。
交通肇事罪的客观方面由以下四个因素组成:
1.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是构成交通肇事罪的法律基础。交通运输法规包括各个交通运输系统的安全规则、章程以及从事交通运输工作必须遵守的纪律、制度等。
2. 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如果行为人的违章行为未造成上述法定严重后果,不构成交通肇事罪。
3. 违章行为必须引起严重后果,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如果行为人有违章行为,但未造成严重后果,或者违章行为与严重后果之间没有时间上的先行后续关系,不构成交通肇事罪。
4. 违反规章制度、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必须发生在整个交通运输活动过程中。行为必须发生在铁路、公路、城镇道路和空中航道上,并且发生在正在进行的交通运输活动中。如果行为发生在其他地方或进行其他非交通运输活动,一般不构成交通肇事罪。
根据刑法修正案八,交通肇事罪后增设了危险驾驶罪。危险驾驶罪为危险犯,不需要造成实际危害结果,只要行为人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即构成本罪。如果危险驾驶行为同时构成交通肇事罪或者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等犯罪,将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不实行数罪并罚。
交通肇事罪的责任认定标准。根据刑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涉及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造成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或死亡、公私财产重大损失等情况,应追究刑事责任。具体责任认定包括不同情形下的有期徒刑、拘役和赔偿等。公安机关在决定是否立案时会考虑事故责任和是否符合
根据《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如果交通事故导致人重伤、死亡或者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并且肇事者负有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将会承担刑事责任。一般情况下,肇事者可能会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如果肇事者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将会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
交通肇事无力赔偿的情况下,如果构成交通肇事罪,将会面临坐牢的处罚。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规,造成重大交通事故,导致人员重伤、死亡或者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并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根据《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对于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导致
安徽省明光市人民法院一审以交通肇事罪判处被告人范某有期徒刑二年六个月,缓刑三年。案件审理查明,范某驾驶货车与对向行驶的摩托车相撞,造成摩托车驾驶人当场死亡。范某事后逃逸,但后来投案,并与被害方达成赔偿协议。法院认为,范某的行为触犯刑律构成交通肇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