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向有管辖权的法院递交诉状
1.2 立案登记
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交民事起诉状后,法院应当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规定,对符合条件且不属于第一百二十四条规定情形的案件进行登记立案。对于无法当场判定是否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法院应当接收起诉材料,并出具书面凭证注明收到日期。
如果需要补充必要的相关材料,法院应当及时告知当事人。当事人补齐相关材料后,法院应当在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如果立案后发现不符合起诉条件或者属于《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四条规定情形的,法院应当裁定驳回起诉。
法院应当在受理后的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送达给对方当事人,并通知对方当事人在十五日内进行答辩。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法院可以做出财产保全裁定,并立即开始执行。对于公开审理的案件,法院应当提前三日通知当事人开庭时间、地点和承办人,并在开庭前三日进行公告。
2.1 宣布开庭、核对当事人身份、宣布合议庭成员、告知当事人权利义务、询问是否申请回避法庭调查
2.2 当事人陈述案件事实、举证质证
2.3 告知证人的权利义务、证人作证、宣读未到庭的证人证言
2.4 出示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
2.5 双方当事人就证据材料发表意见、法庭辩论
2.6 各方当事人就有争议的事实和法律问题进行辩驳和论证
2.7 法庭调解
在法庭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可以协商解决纠纷,并达成调解协议。协议达成后,应制作调解书,并由双方当事人签收后生效。当事人应当履行调解书中的内容,或者向法院申请执行。如果无法达成调解协议,合议庭将作出裁决(宣判)。如果当事人同意裁决,应自动履行裁判文书中确定的义务,或者向法院申请执行。如果当事人不同意裁决或裁定,应在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如果当事人不同意判决,应在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
当事人应向法院承办人递交上诉状,并按规定交纳上诉费。法院应在五日内将上诉状副本送达给对方当事人,对方当事人应在十五日内进行答辩。
2.1 维持原判、改判或发回重审
2.2 宣判后当事人自动履行裁判文书确定的义务,或向法院申请执行
2.3 如果不服裁判,可以向上级人民法院提出再审申请
2.4 二审立案:当事人不服一审法院判决或裁定,在法定期限内向一审法院或上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二审法院应审查一审法院移送的上诉材料及卷宗,符合条件的案件应予以立案。
2.5 证据交换
2.6 上诉的裁定:经过告诉庭审查后,可以直接进行裁决。
2.7 开庭审理:案件事实基本清楚的情况下,可以不开庭审理,但必须与双方当事人进行谈话。法院应提前三日通知当事人开庭时间、地点和承办人,并在开庭前三日进行公告。
2.8 法庭调解
当事人可以向二审法院递交书面申诉材料,申请再审。如果达成调解协议,应制作调解书,并由双方当事人签收后生效。
交通事故赔偿诉讼的程序。在发生纠纷时,受害人可以委托律师提起诉讼。程序包括诉前准备(可选的财产保全)、提交民事诉状和相关证据至有管辖权的法院、立案审查、审理前的准备阶段、开庭审理阶段、判决和裁定阶段以及强制执行申请阶段。整个流程旨在保护受害人的权益并
一起交通事故引发诉讼期间当事人死亡的处理方式。当事人章某因交通事故导致脑损伤并引发赔偿诉讼,一审期间在家中去世。法院裁定撤销原判并发回重审,经过重新审理,法院认定章某的死亡与交通事故存在因果关系,判决保险公司和王某向章某家属支付相应赔偿款。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不能作为指控犯罪的证据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在刑事诉讼中的定位和作用。指出其不属于法定证据,不具有证明效力,且对检、法两院无约束力,易产生误导效应。文章还指出公安机关形成的移送审查起诉意见书已包含其实质内容,无需以证据形式重复移送。
涉嫌交通肇事罪的办案流程,包括现场勘查、调查取证、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立案破案、侦查终结等环节。在交通事故认定书中,载明事故基本事实、成因及当事人责任,它是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办案人员在处理交通肇事案件时,必须准确掌握立案标准,区分是否适用一般事故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