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08条的规定,起诉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原告必须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可以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起诉必须明确指定被告。
起诉必须包括具体的诉讼请求,并提供相关的事实和理由。
起诉必须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并由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08条的规定,需要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在交通事故中,根据不同情况,受害者本人、死者的法定继承人(包括被扶养人)或物所有人可以提起诉讼。
除了司机外,车辆所有人(即车主)也应被告上法庭;在客伤事故中,承运人也应被告上法庭。
诉讼请求中的赔偿项目必须具体、确定,并符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未发生或不确定的费用不应要求赔偿。
根据法律规定,当事人可以选择交通事故发生地、被告所住地或车辆所有人(即车主)或承运人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以减少成本和避免劳累。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1992年12月1日法发(1992)39号《关于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的第1条规定,当事人提起民事诉讼时,除诉状外,还需要提交以下材料:
如果对公安机关作出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服,可以向上级公安机关申请重新认定,还需要提交上级公安机关作出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重新认定决定书》。
如果公安机关认定该事故不是任何一方当事人违章行为造成的,需要提交公安机关作出的结论。
如果双方经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并且调解书已生效但另一方不履行,需要提交公安机关制作的调解书。
如果双方经调解未达成协议,需要提交公安机关制作的调解终结书。
当事人主张赔偿时,还需要提交以下证据:
如果道路交通事故造成伤残,需要提交伤残鉴定报告。如果在公安机关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时未进行伤残鉴定,需要向人民法院提出书面申请,要求进行伤残鉴定,并根据鉴定等级要求对方赔偿残疾者生活补助费。
如果交通事故造成残疾,需要使用补偿功能器具,需要提交医院的证明,并按照普及器具的标准计算残疾用具费。
如果需要鉴定误工费、护理费和营养费(简称“三费”),在公安机关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时未进行鉴定,需要向人民法院提出书面申请,要求进行“三费”鉴定,并根据鉴定报告要求对方支付误工费、护理费和营养费。
需要提供交通事故创伤治疗所必须的医疗费用凭据。
需要提供处理交通事故时产生的交通费、住宿费等凭据,包括亲属参与处理交通事故的交通费、住宿费和误工费的证明。
道路交通事故中精神损害赔偿的典型案例及相关法律依据。包括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判决、北京奥拓车撞死行人案、南京雨花台区法院案例以及深圳市龙岗区人民法院审判的一起交通事故索赔案。同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解释,精神损害赔偿应依法进行,并规定了相应的法律
交通事故诉讼程序的法律要求。当事人提起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诉讼时,需递交起诉状并经过法院审查受理。之后进入审理前的准备阶段,包括发送起诉状、被告提交答辩状等。接着是开庭审理阶段,包括通知诉讼参与人、核对身份、宣布纪律等。法庭调查与辩论后,法院会进行调解或
民事诉讼中的审理期限问题。对于普通程序案件,审理期限为六个月,可以延长;简易程序案件则应在三个月内完成审结。交通事故法庭在开庭前会通知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开庭时按照一定程序进行法庭调查和辩论。期间如出现法定事由,案件会延期审理。最后,法院根据案件
交通事故诉讼中所需要的证据一览表,包括提起诉讼身份证明、抢救费用和医院的医疗费、误工日期证明、护理费、住院伙食补助费、住宿费、营养费、交通费以及伤残评定赔偿证据等。各类证据都有详细的清单和所需的证明文件,以帮助受害者进行诉讼索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