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估价拍卖时,确定拍卖的保留价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它直接关系到拍卖的成功与否。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评估价、拍卖保留价和起拍价之间的含义和相互关系。根据《拍卖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拍卖国有资产时需要进行评估,评估机构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拍卖标的的保留价。这表明评估价在制定拍卖保留价时具有法律地位。另外,《拍卖法》第五十条规定,如果拍卖标的没有保留价,拍卖师在拍卖前应进行说明;如果拍卖标的有保留价,竞买人的最高出价未达到保留价时,该出价不生效,拍卖师应停止拍卖。这说明拍卖保留价是指委托人确定的拍卖标的的最低价。起拍价是为了提高拍卖标的的成交率而设定的参考价,根据拍卖保留价确定,并在拍卖开始时公布。综上所述,评估价是基础,拍卖保留价是权益,起拍价是手段。在委托拍卖时,应合理确定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实现相关相成。
委托方通常希望能以较高价格卖出资产,但将评估价或者下调一定幅度作为交易底价在实际操作中是缺乏可操作性的。评估价是根据法定或公允的标准和程序对资产价值进行估算,由于评估方法的制约以及不同评估目的导致的评估结果差异很大。例如,采用重置价格法和清算价格法得出的评估结果完全不同。同时,评估价无法准确反映资产的供求关系和市场对资产的接受价格。即使能准确反映市场价格,也只是一个静态、时点的价格,而交易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市场也是瞬息万变的。评估价也无法体现交易本身的各种具体情况,特别是采用重置价格法评估的资产,往往高于接收方的心理预期。受经济环境和供求关系的影响,绝大多数资产的成交价与评估价相去甚远。因此,将评估价或下调一定幅度作为拍卖保留价往往无法达成交易,评估价不宜简单地作为拍卖保留价。
许多委托人存在误解,认为拍卖保留价定得越高,成交价也会越高。然而,产权交易实质上是市场行为,产权的成交价最终由市场决定,取决于产权自身的价值和供求关系。影响成交价的因素包括资产质量、市场需求的适应性、意向购买人的数量、出让时机以及市场环境等,而不是拍卖保留价的高低。此外,大多数保留价都是保密的,委托人并不知道具体数值,因此拍卖保留价与成交价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然而,合理确定拍卖保留价可以显著提高交易的成交率。
拍卖标的物的法律规定。其中,禁止拍卖的物品如国家自然资源等不得进行拍卖;限制拍卖的物品包括房地产、国有土地使用权、文物和国有资产等,其拍卖需依法进行并经过相关部门批准;国家限制流通的物品依法只能在特定主体间进行买卖或交换。
债务人的法律权益保障问题。债务人在诉讼中可免于资产保全强制执行的后果,并可依法回购债务和使无形资产价值化。同时,改善外部环境、寻找合作伙伴和引入外资也是解决债务问题的重要途径。在拍卖债权时,确定保留价至关重要,债权人应了解相关政策、市场情况和债务人情
拍卖委托主体相关内容。在拍卖中,委托人可以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拍卖企业在接受委托时需审查委托人资格。委托人享有办理委托拍卖手续的权利,需向拍卖人提供身份证明、所有权证明等。拍卖标的须是国家允许买卖或可依法处分的物品或财产权利,需经审批的物品委托
委托拍卖机构拍卖的,委托合同要不要约定委托期限,由当事人协商确定,但一般情况下要约定期限的。(一)委托人、拍卖人的姓名或者名称、住所;(二)拍卖标的的名称、规格、数量、质量;(三)委托人提出的保留价;(五)拍卖标的交付或者转移的时间、方式;(七)价款的支付方式、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