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标竞争中,有些投标人采取不正当的手段,限制投价格的竞争,例如联合串通投标或为了瓜分市场而串通价格,以促使某一投标人中标。这些投标人为了达到串通的目的,需要获取除公共信息以外的其他信息,比如潜在投标人的名称和数量,以及招标项目的标底。
一旦这些信息泄露,将给不正当竞争造成可乘之机。首先,它会损害招标人的利益,使招标活动无法达到预期目的。其次,不公平竞争会使其他投标人处于不利地位,损害正当竞争的投标人的利益。为了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招标投标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了招标人的保密义务。
根据招标投标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招标人不得向他人透露已获取招标文件的潜在投标人的名称、数量和可能影响公平竞争的其他情况。招标人包括招标单位、招标代理机构和参与招标工作的所有知情人员,而他人指的是任何人。招标人有法定义务对可能影响公平竞争的信息予以保密,不得违反。
根据招标投标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招标人设有标底的情况下,标底必须保密。标底是招标项目的底价,投标人的投标报价如果超出了标底限额,则不能中标。当投标人不了解招标人的标底时,所有投标人都处于平等竞争的地位,只能根据自身情况提出投标报价。然而,一旦某些投标人掌握了标底,他们可以根据情况将报价定得高出标底一个合理的幅度,并仍然能保证很高的中标概率,从而增加未来收益。这对其他投标人来说是不公平的。
因此,对标底的保密至关重要。招标人应从标底的编制开始履行保密义务,编制人员应在保密的环境中完成标底的编制,并在送审时进行密封。标底经审定后应及时封存,直至开标。在整个招标活动过程中,所有接触过标底的人员都有保密的义务。
招标代理合同的不完善之处。合同示范文本格式条款存在缺陷,监管机构审查不严格,配套文件也存在不完善情况。具体表现为服务收费标准偏低,编制招标文件服务费用不合理,非全过程招标代理缺乏确定的收费标准,服务收费上下浮动幅度过大。这些问题影响了招标代理合同的执
闲置土地调查通知书和土地出让方式的相关内容。通知书需包含土地使用权人的信息、土地基本情况和认定土地闲置的事实等。土地出让方式包括拍卖、招标和协议出让,其中协议出让仅限于特定范围如工业用地、公益性非营利性用地等。
在招标代理合同下,甲方与乙方关于某建设工程的招标代理事宜进行协商并达成的合同条款。合同内容包括代理业务的内容与形式、工作条件和协作事项、委托期限、费用支付方式及日期、委托人的权利与义务和责任等。双方在合同中明确了代理内容、代理形式、工程概况和招标范围
公开招投标程序的详细步骤。从项目审批开始,到招标工作启动、招标策划、编制招标文件、发布招标公告或投标邀请、招标文件澄清、开标、评标、评标报告和中标通知,最后签订合同。过程中可加入资格预审环节,对投标人资格进行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