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第八条的规定,失信被执行人不得参与工程投标。
根据该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通报给政府相关部门、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机构、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及行业协会等,供相关单位根据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行政审批、政府扶持、融资信贷、市场准入、资质认定等方面对失信被执行人进行信用惩戒。
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与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于2013年11月14日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明确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纳入征信系统相关工作操作规程。将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将整合到被执行人的信用档案中,并以信用报告的形式向金融机构等单位提供,供有关单位在贷款等业务审核中进行考虑。这个名单涵盖了各行各业的“老赖”,不仅包括赖账大户集中的房地产、外贸加工等行业,还包括一些新兴行业。
在决定受理执行案件后,人民法院应当在三日内向被执行人发出执行通知书,并责令其在指定的期间内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同时,被执行人还需承担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或迟延履行金。
人民法院可以采取以下强制执行措施:
标书的理想特质和相关法律知识。标书应具备适当的标购方式、明确的规格、具体明确的条款、清晰的投标须知和合约标准条款、合理的标单格式和有效的发标程序。此外,还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关于投标人的定义、资格条件、投标文件编制、提交、补充修改和撤
投标人在参与投标过程中应注意的要求和条件。包括资质要求、工期、签字章印、格式、表述一致性、施工组织设计和报价适应性等方面。投标报价要合理具备竞争性,同时投标文件应经过多人核对,确保完整、规范、语言严密。最后,投标文件的递交必须在指定时间和地点完成,否
失信执行人被列入黑名单后所面临的后果。失信被执行人将受到强制执行还款措施的限制,并被限制高消费,包括乘坐高档交通工具、在高档场所消费、购买不动产和车辆等。这些限制措施不仅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单位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等相关人员。同时,执行法院会审查
工程项目投标决策的重要性及影响因素。在市场经济下,企业需考虑项目专业性和其他因素来决定是否投标。决定投标后,企业需选择合适的投标标的和优化投标策略。正确的投标决策对企业是否中标、中标后的效益及发展前景和职工经济利益都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