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2月,被告与原告签订联合协议,约定原告保证被告获得某小区二期工程总承包施工工程,被告支付原告费用并承诺支付工程合同总额的10%作为居间报酬。双方还约定了变更洽商等条款。协议签订后,被告通过招投标取得了上述工程。2001年7月30日,被告与A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签订北京市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约定被告承建小区乙7号楼工程。2002年9月26日,被告和A公司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约定被告承建小区乙7号住宅楼裙房工程。
2001年9月25日,A公司向被告支付第一笔工程款50万元。截至案件起诉之日,被告已经收到A公司的工程款3000多万元。被告一直未向原告支付费用。另查,A公司是原告公司的股东之一,上述小区工程项目的发包方式是公开招标。
一审法院认为,原、被告签订的联合协议属于居间合同,原告履行了义务,被告应按照协议向原告支付居间报酬。判决被告向原告支付居间报酬并赔偿利息损失。
被告不服一审判决,提出上诉。二审法院认为,联合协议内容违反了《招标投标法》的规定,损害了其他投标人的利益,故认定联合协议无效。
本案的关键在于原、被告之间所签联合协议的效力问题。虽然双方的联合协议在形式上符合居间合同的特征,但其内容涉及项目工程的招标投标问题,故其效力的认定应受到《招标投标法》的调整。联合协议中的约定违反了招投标活动中应遵循的原则,扰乱了建筑市场秩序,损害了潜在投标人的合法利益。因此,法院不应支持该联合协议的效力。
至于认定联合协议无效的依据,我们认为适用《合同法》第52条中的“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更贴近事实本质。
中标程序中的各个环节,包括评标报告的提交和中标候选人的推荐、中标人的确定和中标标准、中标通知书的法律效力、合同的订立、履约保证金的提交、中标人的履约义务和禁止转让中标项目,以及分包的条件和责任等。文章强调了中标程序的规范性和法律效应,旨在确保招标过程
承包单位在违法转包或违法分包中的责任,以及相应的处罚措施。根据《招标法》规定,承包单位违反法规转包或分包工程,导致损失需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同时,对于招标违规、中标项目转让或分包违规的行为也有相应的处罚规定。此外,文章还涉及建设单位、施工企业、项目经理
工程合同招标后一方拒签的法律处理。中标通知书发出后具有法律效力,招标人改变中标结果或中标人放弃中标项目将承担法律责任。相关规定明确中标候选人的责任和违约处理方式,如未履行合同需赔偿损失。情节严重者可取消投标资格或吊销营业执照。不可抗力情况下不适用上述
我方为XX市XX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投标「招标编号为:GMTCzz」所提交的投标保证金贰万元,请贵中心退还时划到下列帐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