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竞争行为的法律责任有哪些
时间:2025-02-06 浏览:45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限制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单独或者联合实施的妨碍或者消除市场竞争,排挤竞争对手或者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限制竞争行为,既包括具有经济优势力量的经营者滥用其经济实力限制他人竞争的行为,又包括政府及其部门滥用行政权力所实施的限制竞争行为。那么限制竞争行为的法律责任有哪些?手心律师小编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限制竞争行为的法律责任
限制竞争行为的定义和主体
限制竞争行为是指协议和行为,其目的是妨碍、阻止或排除市场主体进行竞争。在中国,限制竞争行为的实施者主要分为两类:公用企业或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以及政府及其所属部门。限制竞争行为、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都是竞争所带来的负面结果。
公用企业和独占企业的法律责任
如果公用企业或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企业违反法律和行政规章的规定,实施限制竞争行为,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并根据情节处以5万元至20万元的罚款。如果被指定的经营者借此销售质次价高的商品或滥收费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没收违法所得,并根据情节处以非法所得1倍至3倍的罚款。鉴于这类限制竞争行为的主体具有特殊性,法律规定有权查处公用企业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企业限制竞争行为的职能部门是省级或设区的市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不包括县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
政府及其所属部门的法律责任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30条的规定,如果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实施了该法第7条所禁止的滥用行政权力的行为,例如限定他人购买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经营者正当的经营活动,或者限制商品在地区之间正常流通,上级机关可以责令其改正;如果情节严重,同级或上级机关可以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如果被指定的经营者借此销售质次价高的商品或滥收费用,监督检查部门可以没收违法所得,并根据情节处以违法所得1倍至3倍的罚款。
经营者不得实施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的规定,经营者不得实施以下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1. 以盗窃、贿赂、欺诈、胁迫、电子侵入或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2. 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3. 违反保密义务或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所掌握的商业秘密;4. 教唆、引诱、帮助他人违反保密义务或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获取、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权利人的商业秘密。如果经营者以外的其他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实施上述违法行为,将被视为侵犯商业秘密。如果第三人明知或应知商业秘密权利人的员工、前员工或其他单位、个人实施上述违法行为,仍然获取、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该商业秘密,也将被视为侵犯商业秘密。所谓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具有商业价值并经权利人采取相应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经营信息等商业信息。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网络编辑转载违法后果及法律焦点
网络编辑转载报纸内容的法律焦点和违法后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网站转载报纸内容引发争议。法律对报纸内容的保护有限,部分不受著作权法保护。对于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网站转载需征得著作权人许可并支付报酬。网络编辑转载未经许可且不支付报酬可能会承担停止转载
-
专利技术规避的实施策略
专利技术的规避策略,强调通过专利分析了解竞争者专利布局的重要性。提出五类专利技术规避方案,包括借鉴专利文件中的不同部分进行设计规避,以及利用专利审查相关文件、权利要求的规避设计等。这些策略旨在有效规避专利技术,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多市场机会。
-
确定倾销造成损害时,应审查的事项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确定倾销造成损害时应当审查的内容,包括倾销进口产品的数量、价格、出口国等。同时,也探讨了商品倾销的目的,如打击竞争对手、建立新市场、阻碍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等。在审查倾销损害时,应依据肯定性证据,不得将非倾销因素归因于倾销。
-
经营者违反规定实施集中会被处分资产吗
经营者违反反垄断法规定实施集中的后果。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有权采取多种措施,包括责令停止实施集中、限期处分股份或资产、转让营业等,以恢复市场竞争状态。同时,违法经营者还可能面临罚款。文章还介绍了垄断竞争的产生原因,包括非均衡发展战略导向、制度试点的持
-
合伙人代位权
-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实施及存在的问题
-
产品质量认证的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