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起步比较晚,源于1985年加入《巴黎公约》。在国内商标立法中,对淡化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只是在一些条文中体现出了淡化的相关理念。
1996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布的《驰名商标认定和管理暂行规定》,以行政规章的形式确定了与驰名商标淡化相关的部分问题。
我国地方性法规《上海市著名商标认定与保护暂行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三款第一次使用了“淡化”概念,禁止他人以各种方式淡化、丑化、贬低上海市著名商标行为。然而,上述有关立法毕竟体现于行政规章或地方性法规,其法律效力有限。
2001年修订的《商标法》对其他商标淡化驰名商标的行为进行规范。第十三条第二款规定:就相同或者类似商品申请注册的商标是复制、摹仿或者翻译他人未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
2008年11月至12月,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公布的《关于审理涉及驰名商标保护的民事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征求意见稿)》,扩充了商标法第十三条容易导致混淆的内容,为保护驰名商标提供了法律依据。
关于域名对驰名商标的淡化,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解释和征求意见稿为解决域名与驰名商标的冲突提供了法律依据,使驰名商标得以保护。
除此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了不正当竞争行为,明确保护竞争者承载有商誉的特定商业标记,防止他人不当利用造成商业标记的区别性特征和广告价值降低。
对照各国商标淡化理论的研究,现阶段我们应立足本国国情,重新检视我国商标淡化立法,着眼于以下思路进一步完善我国商标淡化立法:
商标法中明确规定将未经驰名商标注册人许可,将其驰名商标相同或近似的文字、图形等可视类标志另类使用的行为属于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既解决了对商标淡化行为性质的统一评判问题,又明确了商标淡化行为性质评判的法律结论。
将商标淡化立法纳入《商标法》,以进一步完善我国商标淡化立法。
关于深圳经济特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修正)的发布
深圳经济特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文章强调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禁止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如片面宣传、冒充他人名义销售、虚假表示、限制竞争行为等。同时,鼓励社会监督,保护组织和个人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举报。此外,文章还强调加强市
中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实施及存在的问题。虽然该法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如旧体制的后遗症、法律交叉导致法律适用界限不清等问题。特别是利用不同法律交叉进行不正当竞争的行为给社会经济秩序带来了极大危害。同时,以海南椰风食品有限公司的遭遇
商标和公司名称的区别在于法律依据、取得方式、权利特征和内容等方面。商标的注册依据是商标法,而企业名称的登记依据是公司法等法律和行政法规。商标的注册是自愿的,注册后享有专用权;而未经核准登记的企业名称不得使用,不享有名称权。在权利特征和内容上也有差异。
商标无效宣告答辩委托书的内容有商标所有人信息、侵权人信息、无效宣告的情况、答辩意见、法律依据以及需要说明的相关事项等。已经注册的商标,违反《商标法》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规定的,或者是以欺骗手段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取得注册的,由商标局宣告该注册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