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竞争法 > 反不正当竞争行为 > 反不正当竞争法法规 > 试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主体

试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主体

时间:2024-09-15 浏览:23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71347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不正当竞争行为主体的界定存在争议

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第2款的规定,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法律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第3款进一步明确经营者的定义,包括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

不正当竞争行为主体的界定存在争议

然而,在执法和司法实践中,如何界定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实施主体存在许多争议。这主要源于对经营者的内涵和外延的不同理解,导致对于那些实质上违背商业道德、扰乱市场秩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未能受到应有的制裁,从而削弱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作用。

立法宗旨是认识不正当竞争行为主体的依据

本文认为,对不正当竞争行为主体的认识应该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宗旨来进行考察。

我国立法对经营者的规定评价

根据我国立法规定,经营者必须同时具备两个特征:一是行为特征,即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二是主体特征,即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这包括各种企业法人、公司、合伙、个人独资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等。

学界多数人认为,这一规定不应仅限于狭义的经营者概念。首先,不正当竞争行为本身并不限于经营者,例如政府及其所属部门的限制竞争行为被视为不正当竞争行为,而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并不能被理解为经营者。

另外,《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第3款规定,第三人明知或应知他人违法行为,获取、使用或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视为侵犯商业秘密。这里并没有对第三人进行限定,可以理解为非经营者的个人、单位和组织。

因此,立法规定本身存在自相矛盾,显得不够严谨。尽管政府的限制竞争行为属于行政垄断行为,在竞争法理论上与不正当竞争行为和垄断行为有很大区别,但由于我国将这两部分规定合并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等到我国的《反垄断法》颁布后,限制竞争行为将不再受《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范。

因此,以经营者作为不正当竞争行为主体的理由似乎并不充分。

非经营者也应受到不正当竞争法的制裁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与其他经营者串通,侵害同业竞争者的合法权益,例如在产品质量评比中,主管机关的负责人员收取好处后给予质量不合格的产品优质奖,而本应获得奖励的企业未能得到应有的荣誉,这种行贿企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毫无疑问,与之共谋的主管部门也不应逃避法律责任,尽管他们不是经营者。

此外,在实践中也存在大量非经营者实施的影响竞争秩序的行为。例如,职工为泄私愤而披露所在企业的商业秘密,虽然职工本身既不是为了营利,也不是为了与企业竞争,但他们的行为破坏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后果与其他经营者侵犯商业秘密的情况相似,仅仅因身份不同而承担不同责任显然是不合理的。

此外,集体跳槽现象也是实践中常见的非经营者行为。如果集体跳槽者在离职时泄露了原企业的商业秘密,这属于《反不正当竞争法》所列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即使他们未带走商业秘密,但是在集体跳槽中起到积极策划作用,挖走竞争对手的关键人才,使竞争对手的业务运行陷入困境,以此击垮对手。在这种情况下,挖人的竞争企业和集体跳槽者共同实施了不正当竞争行为,但集体跳槽者并不能被称为经营者,难道就不能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其制裁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同样,在新闻报道中,如果记者因失误或受竞争企业指使报道失实,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损害了企业的竞争优势,记者也不应以非经营者身份逃避不正当竞争法的制裁。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关系

    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之间的关系。二者虽在表面上看似存在冲突,但实际上追求的是相同的社会目标,即社会财富的增加。微软垄断案引发了关于知识产权在形成垄断中的作用以及在知识产权领域反垄断的问题的思考。知识产权的取得意味着权利人取得了一种垄断地位,但当

  • 反垄断法中知识产权滥用的条款

    外资企业对反垄断法中知识产权滥用条款的关注和担忧。文章指出,外资企业在中国拥有明显的知识产权优势,可能因此受到反垄断法的关注。但反垄断法并非针对外资企业或其知识产权垄断地位,而是旨在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企业行使知识产权的行为只要不妨碍竞争,就不会

  • 违反保密协议可以解除合同吗

    依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公司职工违反保密协议,需要承担的责任包括民事赔偿、行政处罚和刑事责任三类。第二十一条 经营者违反本法第九条规定侵犯商业秘密的,由监督检查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十万元以上

  • 七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及惩处方式是怎么样的

    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给予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行政处罚。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均将此类行为作为必须禁止的违法行为予以规范。法律对通过积极劳动获得的商誉给予尊重和保护,对以不正当手段侵犯竞争者商誉的行为予以严厉制

  • 行贿罪与单位行贿罪的区别详解
  • 厦门市反不正当竞争条例
  • 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的种类
反不正当竞争行为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