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岗位通常决定了员工的工作内容,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变更劳动合同需满足两个基本前提:1、双方协商一致;2、采取书面形式。如果用人单位没有经过协商一致而单方调岗,员工有权拒绝。劳动合同应当按原约定继续履行。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合同约定“可根据需要对员工岗位进行调整”应当理解为双方真实的意思表示。合同的约定对双方均具有约束力。然而,在操作岗位调整时,企业仍需遵守一定的规则,包括调整岗位具有合理性,劳动者能胜任新的工作,以及履行必要的告知和解释义务。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如果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然而,企业在操作不胜任调岗时应当注意以下规则:用人单位应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劳动者不胜任现有工作岗位;调整后的岗位应与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和技能相适应;需要履行必要的告知和解释义务。
对于员工不服从调岗,企业应当审查调岗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以旷工之名行使合同解除权需要基于两个重要前提:岗位调整是合法合理的,员工的行为属于“旷工”。在双方处于争议状态的情况下,单方的处分行为往往会被认定为无效。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保密条款的内容属于双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范畴,劳动者一方必须履行。另根据劳动部的规定,用人单位与掌握商业秘密的职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商业秘密有关事项时,可以约定在劳动合同终止前或该职工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后的一定时间内,调整其工作岗位。这为合同约定保密调岗事项提供了法律依据。
实行岗位聘任制的企业将岗位的确认权收归企业,这是企业自主管理权的范畴,员工应当参照执行。然而,企业在调岗时仍需遵守一定的规则,包括明确的岗位竞聘、聘任标准,以及合理性的保持。在没有任何制度铺垫的前提下,第一份岗位聘任书应当视为劳动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经协商一致不得改换工作岗位。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因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协商未能达成协议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客观情况指发生不可抗力或其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情况。对于部门取消的原因,需要根据取消之原因界定,如企业合并、分立等属于客观情况;而若是管理层单方决定取消部门,则应当理解为企业自主管理,不属于客观情况。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对于员工二次入职,如果从事原工作岗位,用人单位不得再设试用期;如果从事其他岗位,用人单位可以根据合同期限再行约定试用期。然而,即便对于岗位有所调整的重新录用行为,试用期约定仍被禁止。
企业在裁员过程中的法律义务和对特殊群体的保护。企业裁员需遵循《劳动法》规定,不得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除非符合特定情形。制定裁员方案需提前向职工说明并征求意见。裁员属于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行为,应给予被裁员工一定的经济补偿。补偿标准和医疗补助费有一定规定
张某与公司之间的劳动纠纷案件。张某在公司工作期间遭遇调岗降薪问题,并面临公司解除合同的争议。庭审实录中,双方就张某是否自动离职、是否应按照工程师的工资标准补足工资差额、保险缴纳及加班工资等问题展开辩论。张某及其律师提出了相应的反驳意见。
企业裁员时的法律适用条件,包括经济性裁员的条件以及涉及的其他特殊情况如生产经营困难、企业转产或技术革新等。文章还介绍了裁员程序、禁止裁员人员以及裁员优先留用人员的规定。同时,文章还讨论了试用期员工在裁员中的特殊情况以及争议和风险点。在立法不完善的情况
关于调岗的法律解析,详细说明了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调岗的情形以及用人单位法定单方对劳动者调岗的情形。在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时,用人单位可以变更劳动合同并与劳动者协商调岗。此外,对于劳动者患病或非因工负伤、不能胜任工作的情况,用人单位可以调岗,这些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