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劳动工伤 > 工伤认定 > 工伤申报 > 劳动者发生工伤后怎样维权

劳动者发生工伤后怎样维权

时间:2024-10-16 浏览:30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77903
意外无处不在,一般人通常在公司待得时间比较多,所以在公司受伤的几率比较大,那么在公司受伤怎么办?劳动者发生工伤后怎样维权?下面就随手心律师网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

劳动者工伤维权指南

一、明确单位的名称

在未参加工伤保险的情况下,用人单位是承担工伤保险待遇的责任方。在参加工伤保险的情况下,单位通常也要承担部分工伤保险待遇。要确定追索的对象,必须明确用人单位的准确名称。

二、寻找劳动关系证据

劳动关系证明是申请工伤认定的必要材料,没有这些材料,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无法确认工伤。能够证明劳动关系存在的证据包括签订的劳动合同、工作证或上岗证等。

三、了解单位是否参加工伤保险

单位是否参加工伤保险直接影响工伤保险待遇的责任承担和处理程序。劳动者可以向用人单位或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了解相关情况。

四、明确单位是否已申请工伤认定

无论是否参加工伤保险,工伤认定都是处理工伤问题非常重要的一步。工伤认定首先是用人单位的义务,用人单位应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起30日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如果未在规定期限内申请工伤认定,劳动者及其近亲属可以在工伤后一年内申请。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申请工伤认定有明确的期限,超过期限,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将不予受理,追索工伤保险待遇也将得不到仲裁委员会和法院的支持。因此,劳动者不应轻信用人单位的虚假承诺,以免错过申请工伤认定的期限。

五、确定工伤赔偿数额

在与单位协商解决问题之前,根据伤残级别和计算标准明确工伤赔偿数额。协商解决通常发生在单位未参加工伤保险的情况下。在这种情况下,通常没有劳动鉴定的结论,无法确定伤残级别和后期治疗费用,也不清楚工伤赔偿的计算标准。如果选择协商解决问题,应当咨询医疗专家、律师等专业人士,让专业人士处理专业事务。

劳动者工伤维权步骤

一、工伤认定

用人单位应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起30日内,工伤职工或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起1年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并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八条的规定,提交相关申请材料。具体材料包括工伤认定申请表、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医疗诊断证明或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职业病诊断鉴定书)等。

二、劳动能力鉴定

职工发生工伤,经社保部门认定为工伤,并在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劳动能力鉴定申请由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其近亲属向所在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并提供工伤认定决定和职工工伤医疗的相关资料。

三、工伤保险待遇支付

已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在事故伤害经认定为工伤后,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享受各项工伤保险待遇。工伤保险待遇包括工伤医疗期间的待遇、工伤医疗终结后一次性发放的待遇、工伤医疗终结后定期发放的待遇以及因工死亡的待遇等。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临时工遭受事故伤害可申请工伤认定

    临时工遭受事故伤害时的工伤认定问题。临时工与正式工都是劳动合同制职工,遭受事故伤害时应认定为工伤。用人单位应及时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同时介绍了《工伤意外保险条例》的目的和申请工伤认定所需的材料。此外,文章还简要介绍了法律体系和法系的概念。

  • 伤情鉴定与伤残评定的定义和联系

    伤情鉴定与伤残评定的定义、联系与区别。两者都需要专业人员进行,依据一定标准,经常同时出现在受害人受伤情况下。但它们的目的、标准依据、使用目的和等级划分不同。伤情鉴定确定损伤程度,伤残评定则是评判伤残等级,两者具有不同的法律地位和应用场景。

  • 工伤申报与认定的程序

    工伤申报与认定的程序。职工在发生工伤或确诊职业病后应立即报告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填写申请工伤认定表。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进行调查取证后,在规定时间内作出工伤认定决定并通知职工。申请工伤认定时需提供相关材料,包括职工身份证明、劳动关系证明、参保凭

  • 申报工伤应注意的问题

    申报工伤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需要提交的相关材料和工伤认定时限。申请工伤时需提交的材料包括受到暴力伤害、因公外出、事故责任认定、因公众利益受伤、旧伤复发诊断、被委托人身份证明以及其他特殊情况需提交的证明材料。用人单位或受伤员工及其亲属应在规定时间内向

  • 工伤申报证明逾期了,怎么办
  • 劳动者在工伤申报时应当履行配合义务吗
  • 劳动工伤申报期限是多久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