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的认定需要同时满足受伤和因工作原因两个条件。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员工往往能够证明自己受伤的事实,但却难以证明受伤是因为工作原因,这成为员工维权的主要障碍。
很多员工在被问及“你有没有证据证明受伤是工伤?”时,会提供医院病历、住院记录、X光片等医疗资料作为证据。然而,这些资料只能证明员工在某个具体时间受伤,而不能证明受伤是因为工作原因。因此,这些医疗资料并不是工伤认定的证据,至少不是充分的证据。
发生工伤后,应立即报警并拨打120叫救护车。120医疗急救记录可以作为一定的证据,有助于工伤的认定。此外,应及时联系事发时在场的证人,让其出具证词,证明工伤的事实。
工伤赔偿需要向劳动部门申报工伤并进行伤残鉴定,而无论是申报工伤还是进行伤残鉴定,医疗资料都是必不可少的材料。然而,由于医疗和住院手续通常由单位代为办理,导致医疗资料掌握在单位手中。如果单位不愿意配合员工申报工伤,往往会扣留医疗资料,使员工无法申报工伤。
发生工伤后,应尽量保留自己的医疗资料原件。如果单位表示愿意为员工申报工伤并需要提交资料,员工可以提供复印件,但原件必须保留在自己手中。如果劳动部门要求查看原件,员工应自己携带原件前往,避免通过单位转交,以免发生材料遗失等问题,导致无法申报工伤。
很多劳动者在工伤维权时面临一个难题,即如何证明自己与单位存在劳动关系。要申报工伤,首先必须证明自己是该单位的员工。然而,许多劳动者没有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或者虽然签订了但保存在单位,自己手中没有复本,这就增加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员工不得不先与单位打官司,确认受伤员工与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然后凭借裁决书或判决书替代劳动合同,才能申报工伤。这无疑增加了维权的成本,也会延长获得工伤赔偿的时间。
发生工伤后,应保存自己的劳动合同。如果没有劳动合同,应尽力与单位补签一份。如果无法获得劳动合同,应尽量搜集其他能证明劳动关系的证据,如厂牌、厂服、工资清单、考勤卡等,为确认劳动关系的诉讼做准备。
法律规定,工伤发生后一个月内,单位应申报工伤;如果单位不在一个月内申报,员工应在一年内申报工伤。如果超过这个期限,往往被视为员工放弃工伤赔偿的要求。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个期限是指从工伤发生之日起的一年,而不是治疗完毕后的一年。
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员工发生工伤后需要多次手术,例如骨折需要两次甚至三次手术才能治疗完毕,而当第二次或第三次手术完成时,距离受伤已经超过一年。员工此时才要求工伤赔偿,由于已经超过法定的一年期限,无法申报工伤,更无法获得赔偿。
许多用人单位往往告诉员工:安心休养,治疗完再考虑申报工伤的事情。这种说法有时是由于单位对法律不熟悉,有时则是故意拖延时间。实际上,工伤申报与治疗没有必然的先后顺序,工伤发生后即可申报,即使员工仍在医院病床上,也不会有任何影响。所谓“治疗完再申报工伤”的说法是绝对错误的,员工往往因此误导,耽误了时间,导致无法申报工伤,也无法获得赔偿。
临时工遭受事故伤害时的工伤认定问题。临时工与正式工都是劳动合同制职工,遭受事故伤害时应认定为工伤。用人单位应及时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同时介绍了《工伤意外保险条例》的目的和申请工伤认定所需的材料。此外,文章还简要介绍了法律体系和法系的概念。
伤情鉴定与伤残评定的定义、联系与区别。两者都需要专业人员进行,依据一定标准,经常同时出现在受害人受伤情况下。但它们的目的、标准依据、使用目的和等级划分不同。伤情鉴定确定损伤程度,伤残评定则是评判伤残等级,两者具有不同的法律地位和应用场景。
工伤申报与认定的程序。职工在发生工伤或确诊职业病后应立即报告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填写申请工伤认定表。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进行调查取证后,在规定时间内作出工伤认定决定并通知职工。申请工伤认定时需提供相关材料,包括职工身份证明、劳动关系证明、参保凭
申报工伤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需要提交的相关材料和工伤认定时限。申请工伤时需提交的材料包括受到暴力伤害、因公外出、事故责任认定、因公众利益受伤、旧伤复发诊断、被委托人身份证明以及其他特殊情况需提交的证明材料。用人单位或受伤员工及其亲属应在规定时间内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