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生工伤后,用人单位未申请工伤认定的情况下,职工有义务在1年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并提供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据。
劳动者提出工伤申请后,劳动部门有权根据情况决定是否受理。
若劳动者对劳动部门不受理工伤认定的决定不服,可以在60日内提起行政复议或者在3个月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法院判决劳动部门受理其工伤认定申请。
劳动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如果用人单位提出异议,认为与劳动者不存在劳动关系,而劳动者又无法提供有效证据证明双方存在劳动关系,劳动者则需提起劳动仲裁,由仲裁机构确认双方是否存在劳动关系。
劳动部门在受理申请后,必须在60日内作出是否认定工伤的结论。
一旦收到工伤认定结论,任何一方对该结论不服,可以在60日内提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行政复议是提起行政诉讼的前置程序)。
劳动部门认定职工的受伤属于工伤后,若劳动者认为其伤害有可能导致残疾,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职工可以向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劳动能力鉴定。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在60日内(情况复杂的情况下,最多可延长30日)作出鉴定结论。
若单位或者劳动者对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不服,可以在接到鉴定结论后15日内向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再次鉴定申请,该再次鉴定结论为最终结论。
一旦最终认定为工伤,若单位不主动支付工伤保险待遇,职工必须在收到工伤认定或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后60日内申请劳动仲裁,要求单位依法承担工伤保险待遇。
工伤认定期限过后的处理方式。工伤保险请求权和民事赔偿请求权是两个独立权利,工伤职工可以进行民事赔偿请求。发生工伤事故时,应首先按照《工伤保险条例》处理,无法获得赔偿时再进行民事侵权处理。如果因用人单位原因超过工伤认定申请时效,劳动者可向法院提起诉讼,
上班摔伤的赔偿问题,详细阐述了工伤事故责任的认定要件,包括劳动关系的判断标准、人身损害事实以及排除职工故意引起的事故等。同时,介绍了工伤赔偿的程序,包括用人单位申请工伤认定、伤残鉴定和确定赔偿标准等步骤。
人民法院无权确认工伤的情况。依据相关规定,工伤认定的主体是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而非法院。文章还介绍了工伤保险基金实行全市统筹的层级规定以及工伤认定的具体流程和细节,包括用人单位应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申请所需的材料和流程,以及受伤害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和工会组
工伤保险赔偿的范围及责任。当员工发生工伤时,工伤保险基金负责支付工伤相关的费用,包括医疗费用、伤残补助等。雇主需承担未购买工伤保险时的全部赔偿。工伤认定范围包括工作时间内的事故伤害、职业病等。职工在特定情形下享受工伤保险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