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合同双方当事人可以在书面合同中约定被告所在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的管辖权。然而,这种协议管辖并非一成不变,存在一些情况下会被认定为无效。以下是一些无效情形的具体表现:
一、协议管辖约定不采取书面形式的无效。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合同中的协议管辖条款或者诉前达成的选择管辖协议必须以书面形式进行,口头约定是无效的。
二、协议管辖约定不明确的无效。例如,“发生合同纠纷由供方所在地处理”的约定,无法明确指出是向供方住所地法院提起诉讼还是向供方住所地的仲裁机构申请仲裁,这种约定的不明确性会导致双方对约定的理解产生争议,从而使约定无效。
三、协议管辖约定两个以上法院管辖的无效。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合同的双方只能在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的五个法院中选择一个法院作为管辖法院,约定两个以上法院或者约定五个以外的法院管辖都是无效的。
四、合同中约定既诉讼又仲裁的无效。例如,“若产生合同纠纷可向供方所在地法院提起诉讼或向有权的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合同双方要么约定向某一法院提起诉讼,要么约定向某一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同时约定提起诉讼法院和申请仲裁机构的约定是无效的。
五、按次列举几种合同纠纷解决方式的无效。例如在合同中约定:“解决合同纠纷的方式:(一)自行协商解决;(二)向人民调解中心请求协商;(三)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四)向法院提起诉讼等。”这样的约定不仅违反了《民事诉讼法》关于管辖确定性原则的规定,也违反了我国《仲裁法》总则的相关规定,因此这样的约定也是无效的。
六、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合同双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达成的管辖协议是无效的。因为无效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
七、诉讼前仅为合同一方当事人书面意思表示。例如,“因合同纠纷提起诉讼,由法院管辖,”而合同的另一方未作书面表示同意的情况下,这样的约定是无效的。但是如果在口头上同意、诉讼后仍然承认,或者在法院规定的期限内未提出书面管辖异议的情况下,这种约定可以有效。
八、协议管辖约定违反《民事诉讼法》关于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是无效的。合同双方只能对第一审法院管辖的合同纠纷案件进行协议,不得对第二审法院管辖的合同纠纷案件和专属管辖纠纷案件进行协议。《民事诉讼法》对此已经作出明确规定。
九、双方当事人只能就经济合同纠纷适用协议管辖的规定。具体地说,只有符合我国《合同法》所规定的经济合同才可以适用协议管辖的规定,其他涉及身份关系民事协议、不平等主体间的行政、劳动法律关系的合同不能适用协议管辖的规定。
十、其他被人民法院认定为协议管辖无效的情况。如果因合同纠纷提起诉讼,协议管辖约定被法院认定为有效的,即使合同无效,也应由合同双方在诉讼前约定的法院管辖;而如果协议管辖约定被认定为无效的,依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应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的法院管辖。为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克服地方保护主义,《民事诉讼法》还规定,当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当事人对管辖权有异议的,应在提答辩状的法定期限内(15日)书面提出。人民法院应当对当事人提出的异议进行审查。如果异议成立,裁定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如果异议不成立,裁定将驳回异议。
农村土地使用权租赁合同纠纷的受理与管辖问题。这类纠纷属于民事案件,由民事审判庭或人民法院受理。管辖方面,除法律明确规定外,当事人可协议选择管辖法院。同时,当事人应在知道权利受侵害之日起的诉讼时效期间内提起诉讼,期间内如有主张权利等行为会导致诉讼时效中
行政诉讼中的管辖权选择问题。在涉及多个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时,原告可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选择其中一个提起诉讼。同时,最先收到诉状的人民法院具有管辖权。在特定情况下,受诉人民法院可一并管辖多个行政行为。当共同管辖发生争议时,可进行协商或指定管辖。确保行政诉
行政诉讼中的共同地域管辖情况。包括经过复议的案件、对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行政诉讼案件以及不动产涉及到两个以上人民法院管辖的情况。同时,文章还涉及各级法院的管辖范围和行政案件的管辖原则。在多个法院有管辖权时,原告有权选择其中一个法院提起诉讼
涉外离婚案件的立案管辖问题。涉及中国公民和外国人在中国提出的离婚申请,应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对于不同情况下公民和外国人在境外提出的离婚申请,管辖问题依据法院所在国家的国内法决定。同时,离婚案件适用法律问题按照受理案件的法院所在地法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