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医院以合作医疗合同纠纷为由起诉医生张某,但张某提出管辖权异议,认为该案应由被告所在地法院审理。一审法院在没有听证和询问的情况下,仅基于原告单方提供的证据,就认定合同履行地为原告所在地,从而确定本院具有管辖权。这样的裁定违反了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和程序要求。
二审法院在开庭听证时,同样未对合同真实性进行认定,裁定上诉人所提涉诉合同是否真实及是否履行等事实,属于实体审理的范围,可待本案进行实体审理后另行主张。然而,合同纠纷的管辖权确定需要首先对合同的真实性进行审查和认定,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确认。如果合同不真实,即不存在这份合同,那么原告主张的合同纠纷基础不存在,也就无法选择管辖法院。因此,二审裁定同样存在错误。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七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这是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之一。而根据第六十三条的规定,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因此,无论是确定程序问题还是实体上的权利义务问题,裁判必须以经查证属实的证据为依据。
管辖权异议的审查不涉及当事人实体权利义务的审查和认定,这一点是无可争议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对案件基本事实不进行任何审查和认定。
对于合同纠纷,以合同履行地或被告所在地法院的管辖权确定,必须基于存在合同关系的前提。如果原告提出一份合同,被告对合同不予认可,就必须首先对合同的真实性进行审查。只有在合同真实存在的情况下,才能根据合同履行地来确定管辖权,而无需考虑合同中权利义务的约定和履行情况,以及合同的合法有效性。
在这个过程中,审查合同的真实性并不涉及实体权利义务的审理,而仅仅是对合同是否存在的形式上认定,不超越程序审查的范围。然而,如果合同不真实,即不存在这样一份合同,那么原告主张的合同纠纷基础不存在,也就无法构成合同纠纷,因此无法根据合同纠纷来选择管辖法院。
无论是实体审理还是处理程序问题,案件事实的认定都必须首先对真实性进行审查。法院的任何裁判都必须以事实为依据,结合适用的相关法律规定,推断出一个结论,这是法院裁判必须遵守的演绎模式。以某个“事实”作为裁判依据,但又不对这个“事实”进行审查和认定,属于自证其实的逻辑错误,将争议问题假设成客观事实,这是明显错误的。
治安案件的跨地域抓捕问题。根据法律规定,公安机关可以依法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进行异地抓捕。行政处罚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行政机关管辖,但如果居住地公安机关更适宜管辖,也可以由居住地公安机关管辖。涉及特定案件的除外。公安机关在抓捕时需根据具体情况和法律规定确
地域管辖及其异议的处理程序的重要性。文章指出,争夺法院管辖权可能影响案件审理结果,我国法律对此有明确规定,但存在级别管辖方面的不足。为确保公正审判,应重视地域管辖及其异议的处理程序,严格遵守法律规定,保障当事人的上诉权利,并加强对级别管辖的监督。摘要
我国法律中对于民事诉讼时效及诉讼期限的相关规定。民法通则规定诉讼时效期间分为一般情况和特别情况,并明确了诉讼时效的起算时间。民事诉讼法则规定了审理期限和上诉程序的具体时间限制,包括普通程序案件、简易程序案件以及对判决和裁定的上诉案件的审理期限,以及上
管辖异议的交费问题,具体涉及管辖异议的费用金额及交纳办法。根据规定,提起管辖异议需交纳50元至100元费用,且各省可制定具体交纳标准。移送、移交的案件,预收的诉讼费用应随案移交。文章旨在明确管辖异议的诉讼费用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