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入庭,将传票和出庭通知书交回附卷;已报到的证人到指定地点等候传唤,证人不得参加旁听,证人与证人之间不能在一起。
2.宣布法庭纪律,要求旁听人员遵守规定,禁止录音、录像和摄影,禁止随意走动和进入审判区,禁止发言、提问,禁止鼓掌、喧哗、哄闹和妨害审判活动的行为,关闭无线通讯工具。对违反法庭纪律的人给予警告、训诫,没收相关器材,责令退出法庭,或者经院长批准予以罚款、拘留。对严重扰乱法庭秩序的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全体起立,审判长、审判员入庭就坐。
4.报告审判长,本案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均已到庭,准备就绪,请审判长开庭。
5.宣布开庭。
6.核对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的身份,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民族、籍贯、职业或工作单位和职务、住址。对于法人当事人,核对法人名称和所在地址、法定代表人姓名和职务。核对委托代理人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职业或工作单位和职务、住址,并核对与当事人的关系。如果委托代理人是律师,还要核对律师的姓名、工作单位和职务,并要求出示律师执业证和宣读委托书及代理权限。
7.询问原告对被告方出庭人员有无异议。
8.询问被告对原告方出庭人员有无异议。
9.询问第三人对原告方、被告方出庭人员有无异议。
10.确认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的身份无误,且当事人对对方出庭人员没有异议,准许参加本案的诉讼活动。
11.宣布本案的审理庭和审理方式,公开或不公开审理。
12.指定审判员担任审判长,组成合议庭,指定书记员担任法庭记录。
13.向当事人交待诉讼中的权利、义务以及应当遵守的法庭纪律。
1.必须到庭的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
2.违反法庭规则,扰乱法庭秩序的行为。
3.妨害人民法院调查证据、阻碍人民法院依法执行职务、破坏诉讼正常进行等行为。
4.有义务协助调查、执行的单位或组织拒不履行协助义务。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以上行为包括擅自转移已被冻结的存款,以暴力、威胁或其他方法阻碍司法工作人员查询、冻结、划拨银行存款,接到协助执行通知后通风报信,拒绝协助查询、冻结或划拨存款,拒绝协助扣留被执行人的收入,拒绝办理财产权证照转移手续,拒绝转交相关票证、证照或其他财产,以及其他拒绝协助执行的行为。
犯罪嫌疑人送检前是否一定会被捕的问题。案件移送检察院并不表示犯罪嫌疑人必定被逮捕,逮捕与审查起诉无必然联系。公安机关侦查终结后,将案件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若有逮捕需求,需提交逮捕申请并经过检察院审批。检察院审查逮捕时,可讯问犯罪嫌疑人及询问证人,辩护
中国民事案件中上诉程序的相关法律规定。文章介绍了上诉到开庭的时间没有明确规定,但第二审审结期限有限。同时详细阐述了民事案件上诉的条件,包括原告与案件的直接利害关系、明确的被告、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以及案件属于人民法院受理范围和管辖等。文章还指出
民事诉讼案件开庭时间的相关规定。根据《民事诉讼法》,开庭时间与送达和适用程序有关。简易程序案件当事人收到应诉材料后15日内开庭,普通程序案件需30天后开庭。对于被告下落不明的案件,公告送达期限为60天。民事案件立案及开庭时间具体程序包括立案通知、答辩
法庭审理笔录的重要性及其相关法律规定。法庭审理笔录是记录法院裁判案件全部审判活动的书面材料,真实反映庭审过程,具有法律依据。书记员需按法律规定记录法庭审理活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有权申请补正笔录。法庭笔录应当在庭审过程中当庭宣读,并在确认无误后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