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律学理上,对于一审与二审两个审级的意义,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即“一审集中(中心)主义”与“二审集中(中心)主义”。其中,“一审集中主义”强调第一审的审判是整个刑事审判程序中最重要的部分,而“二审集中主义”则认为二审的审判更为重要。
二审具备一些一审所不具备的有利条件。普遍认可的是,二审法官作为高审级法官,拥有更长的资历、更高的素质和更丰富的经验。同时,他们身处上级审,视野更为开阔,因此能够更准确地把握案件的事实和法律问题。此外,不同国家的司法制度还存在一些其他有利条件,例如一审采用独任制而二审采用合议制,二审的审判组织形式更有利于防止审判错误。另外,由于司法不独立的问题,一审容易受到当地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上级审则可以消除或降低这种影响,从而有利于公正审判。
从比较法的角度来看,二审程序是对一审程序的必要救济。然而,二审对一审法律问题的救济是全面的,而对事实审理的救济是有限的。二审的事实审救济范围取决于一审程序的正当性程度,一审程序的正当性程度越高,二审的事实审救济范围就越小。因此,在严格遵循正当程序的重罪案件审判中,如美国的陪审团审判的一审案件、英国的刑事法院审理的一审案件以及德国州法院和州高等法院审理的一审案件,二审不再进行事实审。在法国,重罪法庭判处的案件和部分违警罪案件也不能上诉,因为重罪法庭是由法官和陪审员共同审判的,不需要说明理由。
一审在事实审理中具有最好的审判条件。这是强调一审重要性的实质性理由。一审提供的证据信息相对于后续审级来说更可靠、干净且内容更全面。一审审理时间离案件发生时间较近,案件信息较为可靠。同时,一审的证据信息更少受到其他证据信息的影响,因此具有更高的干净性。相比之下,二审后的审判主体经历了一审,了解了一审的相关信息,再次作证更容易受到其他证据信息的影响,尤其是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作证主体。
一审在刑事审判中具有重要的启动条件和功能。一审是必审,未经一审就不能进入二审。同时,一审是回应全部公诉与辩护的主张的全面审理和充分审理,而二审及以上审级是纠错审和救济审。虽然二审具有重要的防错纠错功能,但属于救济性审理,难以实现其保障案件质量的基础性作用。只要有坚实可靠的一审审理,案件质量就能得到保障。
一审作为事实审的中心和重心,是由普遍的立法例所体现的一般原则。在司法改革中,一些大陆法系国家将强化一审、限制二审的事实审功能作为改革的方向。例如,德国在2002年将上诉程序重构为一种救济机制,实现了上诉程序的功能转化,从而限制了二审的事实审功能。
犯罪嫌疑人送检前是否一定会被捕的问题。案件移送检察院并不表示犯罪嫌疑人必定被逮捕,逮捕与审查起诉无必然联系。公安机关侦查终结后,将案件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若有逮捕需求,需提交逮捕申请并经过检察院审批。检察院审查逮捕时,可讯问犯罪嫌疑人及询问证人,辩护
中国民事案件中上诉程序的相关法律规定。文章介绍了上诉到开庭的时间没有明确规定,但第二审审结期限有限。同时详细阐述了民事案件上诉的条件,包括原告与案件的直接利害关系、明确的被告、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以及案件属于人民法院受理范围和管辖等。文章还指出
民事诉讼案件开庭时间的相关规定。根据《民事诉讼法》,开庭时间与送达和适用程序有关。简易程序案件当事人收到应诉材料后15日内开庭,普通程序案件需30天后开庭。对于被告下落不明的案件,公告送达期限为60天。民事案件立案及开庭时间具体程序包括立案通知、答辩
法庭审理笔录的重要性及其相关法律规定。法庭审理笔录是记录法院裁判案件全部审判活动的书面材料,真实反映庭审过程,具有法律依据。书记员需按法律规定记录法庭审理活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有权申请补正笔录。法庭笔录应当在庭审过程中当庭宣读,并在确认无误后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