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四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证据必须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进行质证。未经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然而,《证据规定》第四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当事人在证据交换过程中认可并记录在卷的证据,在经审判人员在庭审中说明后,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此外,根据第五十五条第二款规定,证人在人民法院组织双方当事人交换证据时出席陈述证言的,可视为出庭作证。
在审判实践中,如果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超过举证期限提供的、不明确是否属于新的、但对案件处理结果起关键性作用的证据,拒绝发表质证意见。法官为保证裁判公正,会要求该方当事人先发表质证意见,并告知其质证并不意味着其认可该证据为新的证据,但如果该方当事人仍然不同意质证,法官是否因该证据未经对方当事人质证而不予采纳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
按照原则,证据必须经当庭质证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然而,在实际审判中,也存在一些例外情况,即不经当庭质证的证据。在这种情况下,法官会对该证据进行形式和实质审核,并决定是否将其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对于一方当事人拒绝对另一方当事人提交的逾期的、不明确是否新的、但对案件处理结果起关键性和实质性作用的证据发表质证意见的情况,法官会将其视为被告放弃质证的权利。这种情况类似于被告既不提交答辩状,又没有提供证据或不参加证据交换,且拒不出庭的情形。这并不影响法官根据《证据规定》第六十四条的规定,遵循法官职业道德,运用逻辑推理和日常生活经验,对证据的证明力和证明力大小进行实质性的审核和判断。
行政诉讼中的证据提交规定、举证责任及庭审程序。被告可在第一审程序中经法院准许补充证据,但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起诉时需提供符合起诉条件的证据材料。行政赔偿诉讼中,原告需提供证据来证明损害事实。庭审是行政诉讼第一审程序中最基
刑事案件中证人提供证据的法律规定。证人需承担提供证据的义务,但提供的证据必须是真实合法的。证人的证言需经过庭审质证和认证才能作为定案依据。对于非法证据,言辞证据不予采信,实物证据在特殊情况下可予以采信。同时,保障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对威胁报复行为将
行政诉讼证据的定义、特点以及其在行政诉讼法中的效力和法庭对证据的认定与更正。行政诉讼证据需具备客观性、相关性和合法性,行政诉讼的特点包括事实判断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等。在行政诉讼法中,证据原件的效力有明确的等级规定,法庭在认定证据时需遵循一定的程
未经质证的证据在认定案件事实中的地位。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证据必须经过质证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但也有例外情况。如果一方当事人拒绝发表质证意见,法官会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采纳该证据。在实际审判中,也存在不经当庭质证的例外情况,法官会对证据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