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刑事简易程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较强的纠问式色彩。与其他国家的刑事简易程序相比,我国检察机关有权自行决定是否派员出席法庭审判。这导致了简易审判过程中较为常见的纠问式活动。相比之下,英美的有罪答辩程序、大陆法系国家的处罚令程序以及意大利的两种刑事简易程序,检察官在启动简易程序方面具有建议权,并且可以与辩护方进行协商和交易。在简易程序中,检察官始终与辩护方一起参与由法官主持的审判活动。这种方式确保了简易审判的公正性,禁止法官与任何一方进行单方面接触。
然而,我国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却允许检察机关不派员出席简易审判,这意味着检察机关可以自行决定是否派员出席。结果,在实际应用中,检察官通常不参与简易审判,导致简易审判变成了裁判者对被告人的纠问式活动。这种制度和实践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使简易审判的诉讼构造发生了根本变化,由原来的控辩裁三方的相互交涉变成了裁判者与被裁判者双方的对峙。法官不得不同时充当裁判,与公诉人这两个相互矛盾的诉讼角色产生对立和超然性。此外,在法官单独面对被告人的诉讼格局下,对法官的审判进行“法律监督”的问题也需要考虑。因此,即使在现行的诉讼体制下,检察官不参与简易审判也违背了宪法和法律的基本原则。此外,检察官不出席法庭审判还容易导致审判的任意性和随机性,背离了程序公正的最低要求。
在刑事简易审判过程中,被告人很难获得律师的帮助,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由于我国法律援助的适用范围较窄,律师的执业环境不理想,加上辩护活动面临一定的职业风险,律师作为辩护人参与普通程序的比例本身就不高,参与简易审判的比例更低。虽然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但可以确定的是,在简易审判中获得辩护人帮助的案件比在普通程序审判中要少得多。大多数被告人在简易审判中无法得到律师的帮助,只能单独面对法官作为裁判者的情况。考虑到简易程序的适用会限制被告人的诉讼权利,被告人很难获得无罪判决的机会。不能获得律师帮助的被告人在简易审判中将处于更不利的境地,很可能在不了解自己行为后果、不知晓简易程序性质的情况下,做出对自己不利的程序选择。这又构成了导致被告人受到不公正对待的因素。
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中开庭审判到宣判所需时间的法律规定。刑事诉讼中,根据不同程序,审结期限有所差异,包括简易程序、速裁程序和第二审程序。民事诉讼中也规定了普通程序的审结期限、简易程序的审结期限以及对判决和裁定的上诉案件的审结期限。
刑事案件开庭审判的程序,包括开庭、法庭调查、法庭辩论等阶段,并规定了延期审理的情形和第一审程序的期限。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哪些案件能适用简易程序,包括公诉案件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可能判处较轻刑罚的案件,以及告诉才处理的案件。简易程序是对第一审普通程序的
民事、刑事和行政案件的审理程序,包括一审和二审的审理时间限制、特殊情况下的处理以及刑事追诉时效的规定。一审程序包括起诉、审查受理、送达通知、提交答辩、举证、开庭调查辩论等步骤。同时,文章还介绍了简易程序的审理流程和刑事追诉时效中断的相关内容。最后,提
民事和刑事案件宣判时间的相关规定。民事案件审理期限分别为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和普通程序六个月内,刑事案件则应在受理公诉后二个月内宣判,最长时间不得超过三个月。当庭宣告判决的案件,判决书应在五日内送达,择日宣判的案件则应在审理期限内完成判决书的送达。在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