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最低的公正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简易程序的举行必须建立在被告人自愿选择的前提下。
刑事诉讼与其他诉讼形态一样,要解决控辩双方之间业已发生的利益争端,就必须通过诉讼过程,使被告人受到公正的对待,拥有基本的防御机会,从而对国家司法裁判的结局产生真正的信服。否则,刑事诉讼就会变成单纯的治罪活动,并且因被告人诉讼权利受到限制,被迫地承受一种不利于自己的诉讼程序。不难想象,被告人是很难对诉讼程序及其结果表示真正的信服和尊重。相反如果在审判前听取了被告人的意见,也征求了诉讼机关的意见,在取得控辩双方同时同意的前提下启动简单程序,不论结局如何,被告人都可能对自己的选择的结果而自愿接受。
第二,在简单程序中应尽量确保被告人获得律师的帮助。
简易程序是属于不利于被告人的程序,而很大多数被告人又不精通法律,不了解该程序的性质和法律后果,尤其是不一定了解简易程序的启动,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因此,获得律师的帮助就成为被告人十分重要的程序保障。
第三,在被告人明确提出要求的情况下,为其防御提供基本的程序保障。
简易程序尽管会使被告人的防御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如果被告人提出了诸如提供证据、传唤证人、停止审理以准备辩护等方面的要求,法庭应当允许。简易程序在这方面的设计应当具有一定的
弹性或灵活性,以确保诉讼在快速运行的前提下满足被告人的防御要求。另一方面,在简易程序举行之前,法庭仍必须及时向被告人告知起诉的罪名和理由,并确保辩护律师事先了解指控的主要证据,以便为被告人自愿选择简易程序提供必要的条件。
《行政处罚法》关于简易程序的相关规定,包括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条件和程序、不服处罚决定的救济途径、罚款收缴制度,以及在特定情况下当场收缴罚款的情形。对于边远地区的罚款收缴困难也进行了说明。最后,文章提及法院在判决前要求当事人提供证据,并在查明事实的
简易程序的行政处罚案件所需满足的条件,包括违法事实确凿、具备明确的法定依据以及处罚较为轻微。同时,也提及了《行政诉讼法》中关于被告确定的相关规定,如复议机关的处理方式、委托组织的行为和行政机关撤销等情况下的被告确定。
行政处罚在信用记录中的时效以及行政处罚决定书的相关内容。根据不同案件的性质,行政处罚在信用记录中的保留时间有所不同。同时,行政处罚决定书的生效时间、内容、罚没款的收缴及救济途径等也做了详细说明。
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民事案件,除人民法院认为不宜当庭宣判的以外,应当当庭宣判。当庭宣判的案件,除当事人当庭要求邮寄送达的以外,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当事人或者诉讼代理人领取裁判文书的期间和地点以及逾期不领取的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