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事人不满一审法院的判决或裁定,可以在法定期限内向一审法院或上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二审法院会审查一审法院移交的上诉材料和卷宗,如果符合条件,将予以立案。同时,双方当事人需要进行证据交换。
在案件事实基本清楚的情况下,可以不开庭审理,但必须与双方当事人进行谈话。法院会提前3日通知当事人开庭时间、地点和承办人。对于公开审理的案件,法院会提前3日进行公告,并移送审判庭进行开庭审理。
开庭程序包括以下步骤:
【1】宣布开庭,核对当事人身份,宣布合议庭成员,告知当事人权利义务,询问是否申请回避。
【2】法庭调查:当事人陈述案件事实。
【3】举证质证:告知证人的权利义务,证人作证,宣读未到庭的证人证言,出示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双方当事人就证据材料发表意见。
【4】法庭辩论:各方当事人就有争议的事实和法律问题进行辩驳和论证。
【5】法庭调解:在法庭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协议解决纠纷。
【6】合议庭合议作出裁决,可以维持原判、改判或者发回重审。
【7】宣判。
当事人可以自动履行裁判文书确定的义务,或向一审法院申请执行。另外,当事人也可以向二审法院告诉庭递交书面申诉材料,申请再审。
如果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法院应当制作调解书,并在双方当事人签收后生效。
反诉的提起、反诉对象的特定性以及反诉请求的独立性。反诉需向审理本诉的法院提起,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反诉对象具有特定性,只能由本诉的被告对本诉的原告提起。反诉请求独立,需按起诉程序和方式提出,具有独立的诉的要素,不会因为本诉的撤回或原告放弃请求而失
申请撤销仲裁裁决案的审查方式问题。法院应区分国内和涉外仲裁裁决,采用合适的审查方式。不建议采用书面审理,因为可能损害被申请人的诉讼权利。建议采用公开开庭听证方式,增强司法监督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保障当事人权益。
二审案件中的回避申请程序及相关法律知识。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享有提出回避申请的权利,当审判人员在特定情形下应当自行回避。包括是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的近亲属等情形,并列举了影响回避申请的行为。此规定同样适用于其他参与审判的人员,以确保审判程序
刑事诉讼法关于对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的申诉的规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可向人民法院或检察院提出申诉,但不能停止判决和裁定的执行。符合一定条件如新证据证明原判决错误、证据不确实等,法院应重新审判。各级法院院长发现错误需提交审判委员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