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内部存在两种引起再审的途径。首先,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的情况下,可以经过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进行再审。其次,最高人民法院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如果发现确有错误,有权提审或者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
人民检察院抗诉也是引起再审的途径之一。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以及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如果发现以下情况,有权提出抗诉并引起再审:
在上述情况下,人民法院应当进行再审。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遵守以下期限:
原《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的两年内提出。如果在两年后,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或者发现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情况下,当事人应当在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的三个月内提出再审申请。
根据新修订的第二百零五条规定,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的六个月内提出。如果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二百条第一项、第三项、第十二项、第十三项规定的情形,当事人应当在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的六个月内提出再审申请。
醉酒驾驶机动车构成危险驾驶罪的相关法律规定和程序。文章指出,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从抽血到服刑的具体时间,而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公安机关将进行侦查和拘留,人民检察院会审查并作出决定,人民法院将审理并宣判。各环节的时间因案件性质、复杂程度等有所不同。
再审的生效及执行问题。再审结果决定权在立案二庭,但再审并不直接导致判决改变。判决书生效和执行规则各异,取决于是一审还是二审。再审申请被视为一种纠错机制,并非当事人的法定权利。当事人对判决书等文书不服,可在生效后六个月内申请再审,但改判案件占比不高。申
民事诉讼中二审程序中的补充证据问题。一审中未提交的证据,若在一审后新发现,可在二审中提交并采信。新证据需在二审开庭前或审理时提出,如不需开庭,则需在指定期限内提出。再审时提供的新证据需在申请再审时提出。对方当事人在被告知后,有权在合理期限内提出意见或
司法赔偿的要求及程序。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受到侦查、检察、法院等机关职务行为侵犯时,有权向侵权机关申请国家赔偿。文章详细列举了违法侵权行为,如错误拘留、错误逮捕、再审改判无罪后的赔偿等。同时,也介绍了申请司法赔偿的程序,包括确认违法行为、向赔偿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