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七条的规定,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的案件,如果再审判决是由第一审法院作出的,按照第一审程序审理,当事人可以上诉;如果再审判决是由第二审法院作出的,按照第二审程序审理,是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上级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审的案件,按照第二审程序审理,是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
如果再审案件是按照一审程序审理的,当事人对再审判决不服可以上诉。
如果再审案件是按照二审程序审理的,当事人对判决不服,就没有办法了,法律程序已经走完了。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如果再审案件维持原判后,当事人不能再次申请再审。然而,当事人仍可以寻求一些制度外的救济,比如向法院、检察院或人大、政协等机构进行申诉或信访。
再审案件经过一审或二审后,案情更为复杂,当事人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因此再审调解的难度更大。但只要在再审审判实践中做到以下几点,调解的成功率会更高。
1. 合法原则:调解的方式、内容、生效和执行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确保当事人的权利得到充分行使,不违反禁止性规定。
2. 保密原则:消除后顾之忧,创造和谐信赖的环境和氛围,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保密措施,确保调解工作在保密条件下进行。
3. 适时原则:打破当事人的心理防线,消除对立情绪,审时度势,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调解,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4. 灵活原则:调解是非强制性的,可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灵活安排,创造一个平和、宽松的环境,有利于调解成功。
1. 调解方式应根据案情确定,包括直接调解、间接调解、公开调解和非公开调解、共同调解和联合调解等。直接调解是直接传唤当事人进行调解;间接调解是除当事人外还可以通知案外人参加;共同调解是邀请亲朋好友到场调解;联合调解是联合抗诉检察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等机构共同解调。
2. 调解方法:
(1)查明事实,抓住争议焦点,分析和研究当事人的心理,选择适当的地点进行调解;
(2)宣讲相关法律和政策,为当事人成功达成协议创造条件,可以提出意见,促成调解;
(3)利用特殊亲情关系,使当事人舍弃个人小利益,维护家族大利益,促成调解;
(4)利用节约诉讼成本,减少不必要的诉讼开支,提高经济效率,促成调解。
尽管调解是当事人达成协议,但仍需要法官主持和引导,法官的职业素养尤为重要。
1. 法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情操,深厚的法学功底,敬业的精神和娴熟的司法技能。要有慎密的分析能力,理性的思维,能够在复杂情况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具备弥补一、二审法律文书缺陷的能力。
2. 法官应具备辨法析理的思维,善于运用相关法律规定,应用逻辑的力量,增强裁判运行的说服力。
3. 法官应发扬庖丁解牛的精神,既需要施展自己的调解智慧,也需要苦口婆心的精神。
4. 法官应摒弃管理型司法理念,树立服务型理念。
案件审理过程中的提审犯人及后续程序问题。在侦查结束后,案件会移交给检察机关审查,期间涉及证据材料的提供、非法证据审查及补充侦查等环节。补充侦查应在一个月内完成,最多两次。若经过两次补充侦查仍证据不足,将作出不起诉决定。
军人离婚案件的管辖情况。根据不同情况,非军人对军人、非军人对文职干部、军人和军人之间的离婚诉讼以及军人对非军人提出的离婚诉讼的管辖均有详细规定。一般情况下,案件由原告住所地或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涉及军人的情况还需考虑其团级以上单位驻地法院管辖。
法官审理案件公正问题的解决途径,包括上诉、申请再审、申请抗诉等法律途径。同时,文章介绍了审判人员回避制度的规定,包括应当回避的情形和申请回避的途径。当事人若发现审判人员违反回避制度,可依法申请其回避。
再审是指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案件重新进行审理的程序,目的是纠正错误的判决或裁定。再审与重审有以下区别:再审是针对已经生效的案件,重审是针对尚未生效的案件;再审由最高人民法院、上级人民法院或本院院长提出,重审是由第二审人民法院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