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判决书上确定的对方情况来进行确定。
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情况下,被申请人列为“再审申请人”。若各方当事人均申请再审,则均列为“再审申请人”。再审申请书中明确列明的被申请人则被称为“被申请人”。若未提出再审申请或者未被列为被申请人的原审其他当事人,则按照其在一审、二审中的地位依次列明,例如“一审原告、二审被上诉人”。对于不予受理裁定申请再审的案件,只列出再审申请人。
在“再审申请人”和“被申请人”后的括号中,按照“一审原告、反诉被告(或一审被告、反诉原告),二审上诉人(或二审被上诉人)”的方式列明当事人在一审、二审中的诉讼地位。
申请再审人是指在再审审查程序中向人民法院提出再审申请的当事人。在再审审查程序中,人民法院尚未裁定是否对案件进行再审审理,因此在这个阶段提出再审申请的当事人不能称为“再审申请人”。
申请再审人包括以下三种情形:
再审申请人是指在再审审理程序中向人民法院提出再审申请的当事人。在再审审理程序中,人民法院已经裁定对案件进行再审审理,当事人申请进入再审程序的目的已经实现,因此在这个阶段提出再审申请的当事人不再称为“申请再审人”。
申请再审人与再审申请人的区别具有理论意义,有助于明确理解再审审查程序与再审审理程序的差异。最高人民法院再审审查部门已明确要求,人民法院对当事人申请再审的裁判文书上列明申请再审人,但对当事人的实际权益影响不大。目前在审判实务中,人民法院裁判文书上未对申请再审人与再审申请人作出区分的情况也并不少见。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2008年11月10日)第三条第(一)项规定,当事人申请再审时,应向人民法院提交再审申请书,并按照对方当事人人数提出副本。人民法院应当审查再审申请书是否载明申请再审人与对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等。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受理审查民事申请再审案件的若干意见》(2009年4月27日)第二条第(一)项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审查再审申请书是否载明申请再审人、被申请人及原审其他当事人的基本情况等。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第一次全国民事再审审查工作会议纪要》(2011年9月29日)第7条规定,人民法院在审查申请再审案件过程中,若被申请人或其他当事人提出符合条件的再审申请,应将其列为申请再审人,并一并审查其再审事由,重新计算审查期限。经审查,若其中一方申请再审人主张的再审事由成立,人民法院应当裁定再审。若部分当事人主张的再审事由成立,其余当事人主张的再审事由不成立,裁定书中应明确部分当事人主张的再审事由成立,对于其余当事人主张的再审事由是否成立不作结论。若各方申请再审人主张的再审事由均不成立,应一并裁定驳回。
不同时机下原告申请撤诉而被告不同意的处理方式。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法院一般会准许撤诉;而在法庭辩论终结后、法院宣判之前,如果被告不同意,法院有权不予准许撤诉。具体是否准许需根据案件情况和相关法律依据进行裁定。
第一审案件的审理公开性问题,根据不同案件的性质和情况,以及是否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等因素,法院会决定采用公开审理或不公开审理的方式。在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审理公开性都有相应的法律规定和特殊情况处理。
再审申请的适用范围和程序。再审适用于人数众多或法律关系简单的案件,如劳动争议、婚姻家庭等,当事人需向原审法院提交再审申请书等材料。再审申请程序包括当事人提交材料、法院审查、裁定再审或驳回申请等步骤。法律明确了再审的时效、主体和适用范围,已生效的解除婚
延期开庭审理的裁定问题。根据法律规定,若案件一方申请延期审理且符合法定情形,法院会进行裁定。延期审理的情形包括通知新证人到庭、调取新物证重新鉴定、检察人员发现需补充侦查及申请回避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