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民事诉讼法对审判监督程序进行了修改,主要涉及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
根据1991年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既可以向原审人民法院提出,也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然而,2007年修改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时,删去了当事人向原审人民法院申请再审的规定,明确将申请再审管辖一律“上提一级”。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改进一步完善了申请再审管辖制度,规定了一方当事人人数众多或者双方当事人为公民的案件,当事人可以向原审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也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
再审事由对于申请再审案件来说意义非凡。原民诉法第179条第1款第2项规定了一项再审兜底事由,即对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此次修改限制了一部分案件进入再审,并将原来的15项再审法定情形修订为13项,再审事由落列更加精炼和明确。
为了避免“小法官改了大法官意见”的弊端,本次民诉法修改删除了原民诉法第185条中“裁定由院长署名,加盖人民法院印章”规定。
本次修改增加了再审检察建议监督方式,检察机关可以采用抗诉、再审检察建议等方式,对民事诉讼进行监督。同时,检察院可以对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调解书予以监督,并增加了监督手段,检察机关行使法律监督时可以调查核实证据。
本次修改规定,当事人不服原审裁判的,应当首先向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一起案件经过一次申请再审,一次申请检察监督后,不得再行申诉。
本次民诉法修改将申请再审期限调整为“六个月”外加“六个月”,缩短了申请再审的期限。
本次修改规定以中止执行为原则,不中止执行为例外。对于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抚恤金、医疗费用以及劳动报酬等情形的,可以不中止原判决、裁定、调解书的执行。
根据审监程序司法解释,当事人申请再审案件的受理条件主要有申请再审期限、具有再审事由和申请再审的管辖。申请再审期间为6个月,对于特殊再审事由为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6个月。当事人申请再审时,应当指明其再审申请具有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再审事由。对于两类案件,当事人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也可以向原审人民法院申请再审;而非两类案件,当事人应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
民事诉讼一审未开庭直接二审是否合法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直接进行二审是违反程序的。民事诉讼二审流程包括立案、开庭、当事人的履行义务和申请再审等环节。二审法院对上诉或抗诉案件进行全面审查,并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再审申请的适用范围和程序。再审适用于人数众多或法律关系简单的案件,如劳动争议、婚姻家庭等,当事人需向原审法院提交再审申请书等材料。再审申请程序包括当事人提交材料、法院审查、裁定再审或驳回申请等步骤。法律明确了再审的时效、主体和适用范围,已生效的解除婚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中关于再审申请次数限制的规定。当事人对已经生效的判决、裁定存在明显错误的情况下可以向上一级或原审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但再审申请次数有限制。具体限制包括被驳回后的再次申请、经过再审判决的案件再次申请以及检察院作出不予建议或抗诉后的申请,
我国民事诉讼法中一审终审判决的范围,包括选民资格案件、宣告失踪或死亡案件等。同时,也阐述了民事案件再审当事人的申请条件,如违反法定程序、新证据出现等情况下可提出再审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