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执行拘留的法律规定
时间:2023-10-02 浏览:35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现实生活中,法律会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对涉案人员进行有关的处置判罚,其中就有异地执行拘留,可是许多人都不清楚异地执行拘留的法律规定有哪些,那么下面就由小编用相关的法律知识为您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异地执行拘留的法律规定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62条的规定,当公安机关在异地执行拘留时,应当通知被拘留人所在地的公安机关,并要求其提供配合。根据刑事诉讼法第64条的规定,决定拘留的机关在拘留后,除非有碍侦查或无法通知被拘留人的情况下,应在24小时内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属或所在单位。
有碍侦查的情况
有碍侦查的情况包括:其他共同犯罪嫌疑人闻讯后可能逃匿、毁弃或伪造证据的情况;可能互相串通,订立攻守同盟的情况;其他犯罪有待查证且还未采取相应措施的情况等。但是,在上述情况消除后,应立即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属或所在单位。对于未在24小时内通知的情况,应在拘留通知书中注明原因。无法通知的情况包括:被拘留人不提供真实姓名和住址的情况;被拘留人没有家属或工作单位的情况等。
拘留的具体含义
刑事拘留
拘留是指对对象进行拘禁限制的行为,但并不一定需要法院命令,警察机关也有拘留权。各国对于拘留的总时间长度的允许程度不同,有些国家甚至允许无限期拘留。在刑事诉讼中,拘留被称为刑事拘留。刑事拘留是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在紧急情况下采取的一种强制措施,用于暂时限制罪该逮捕的现行犯或重大嫌疑人的人身自由。
行政拘留
行政拘留是指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一般违法行为给予的最严厉制裁,属于行政处罚的一种。行政拘留的最高期限为15日,期满即释放。对于不服拘留的人,可以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合并执行拘留的期限不得超过20天。
刑事拘留的程序
刑事拘留是指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在刑事案件侦查中,对现行犯或重大嫌疑分子采取的强制措施。公安机关对于被拘留的人,应在拘留后的24小时内进行讯问。如果被拘留人被批准逮捕,则根据刑事诉讼法进行审理。刑事拘留并非处罚或制裁措施。如果被拘留人后来被判无罪释放,可以向国家申请赔偿。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处理刑事拘留37天证据不足的方法
刑事拘留37天证据不足的处理方法。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对于证据不足的情况,应立即释放被拘留人或者提请审查批准。同时,根据案件情况可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措施,期限有明确规定。对于有犯罪事实并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根据逮捕必要性依法逮
-
醉驾刑拘最短好多天
醉驾被刑事拘留的最短期限和最长时限。公安机关对于醉驾嫌疑人可以进行先行拘留,拘留期限由多个因素决定,包括是否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等。一般情况下,拘留期限最长为14日,特殊情况下可能延长至37日。醉驾嫌疑人被拘留后,如不需要逮捕,应尽快释放;如
-
监视居住期间的刑事拘留规定
监视居住期间的刑事拘留规定。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违反规定且情节严重时可被拘留。被监视居住的人需遵守多项规定,如不得擅自离开住所、限制通信会客等,并需及时到案、不干扰证人作证等。若违反规定情节严重,可被逮捕拘留。
-
违法刑事拘留的人身自由赔偿金计算时间
本文探讨的是违法刑事拘留的人身自由赔偿金计算时间及相关规定。依据我国相关法律,受害人从被违法拘留当日开始计算人身自由损害赔偿金。具体情形包括违反刑事诉讼法规定对公民采取拘留措施、逮捕措施后决定撤销案件、不起诉或判决宣告无罪等。每日赔偿金根据国家上年度
-
警察抓捕嫌犯后的羁押措施:看守所与拘留所的区别
-
刑事拘留报捕检察院会不会批捕
-
刑事拘留多久后提请批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