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权利人希望对被告进行先予执行时,应向受诉人民法院提出书面申请。根据法律规定,人民法院不得在未收到权利人的申请前主动采取先予执行的措施。
当事人提出先予执行申请时,需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 提出书面或口头申请:权利人应向受诉人民法院提交书面或口头申请,并明确说明申请的理由。在申请中,权利人需要详细说明自己的权益受到了侵害,并提出希望对被告进行先予执行的请求。
2. 提供担保:根据人民法院的要求,权利人需要提供担保。担保的目的是确保在先予执行期间,被执行人的权益不受损害。担保可以采取财产担保、第三人担保等形式,具体要求由人民法院根据案件情况来决定。
3. 复议申请:如果权利人对先予执行的裁定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复议。复议申请需要在一定的期限内提出,并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审理。复议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先予执行的裁定符合法律规定。
失信人员签订的合同效力问题。失信人员通过欺诈手段签订的合同无效,涉及较大金额可能构成犯罪。同时,《合同法》规定了一些合同无效的情形。对于失信被执行人,法院可以进行信用惩戒并限制其高消费,包括限制乘坐高档交通工具、高消费场所消费等行为。
诉讼过程中保证人担保的资格要求以及抵押物和现金或有价证券作为担保的具体方式。申请人可通过提供担保人、抵押物或现金等方式证明先予执行的合法性和赔偿能力。担保人需具备完全行为能力和代偿能力,并出具书面担保书。抵押物需是可以流转的财产,申请人不能擅自处分。
先予执行和财产保全的区别。财产保全旨在确保判决后财产可执行,是一种事后的准备措施;而先予执行则是在案件未判决前为保障一方生活生产提供的特殊司法措施。两者申请程序和适用情境不同,前者较为复杂需提交相关证据,后者相对简化。复议期间先予执行裁定不会停止执行
我国关于执行法官回避的决定权的问题。院长一般决定执行法官的回避,但如果执行法官是院长本人,则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审判人员在特定情况下应自行回避,当事人有权申请他们回避,包括是当事人或近亲属、与案件有利害关系、与当事人有其他可能影响公正审理的关系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