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所作出的一审判决结果被视为终审结果。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审理一审民事案件也被认定为一审终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十条,人民法院在审判案件时实行两审终审制度。根据第二百四十四条规定,第二审的判决、裁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都被视为终审的判决、裁定。
上诉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适格的上诉人包括被告人、被告人的辩护人和近亲属。在被告人同意的情况下,他们可以提起上诉。此外,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可以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裁定中的附带民事诉讼部分提起上诉。
(1)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30条的规定,不服判决的上诉和抗诉期限为十日,不服裁定的上诉和抗诉期限为五日,从接到判决书、裁定书的第二日起计算。
(2) 如果上诉人在上诉期限内要求撤回上诉,人民法院应当准许。如果上诉人在上诉期满后要求撤回上诉,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审查后决定是否允许撤诉。
(1) 对于共同犯罪案件,如果只有部分被告人提起上诉,或者自诉人只对部分被告人的判决提起上诉,或者人民检察院只对部分被告人的判决提起抗诉,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对整个案件进行审查和处理。
(2) 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中,只有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提起上诉的情况下,第一审刑事部分的判决在上诉期满后即发生法律效力。对于应当送监执行的第一审刑事被告人也是第二审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的情况,在第二审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审结前,可以暂缓送监执行。
关于公证活动相关民事案件的审理规定。文章明确了公证机构作为被告的侵权责任纠纷案件的受理情况,以及公证书变更、撤销或确认无效的受理方式。同时,规定了公证书争议的民事诉讼处理方式,并明确了公证机构的过错认定情形和虚假证明材料的赔偿责任。此外,文章还规定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关于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刑事案件的法律解释。详细阐述了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的认定标准,包括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情形、酌情从重处罚的情形以及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形。同时,还明确了虚假恐怖信息的定义。对于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应选择一项重罪进行处罚。
一审人民法院在审理过程中遇到中止诉讼的法定情形时,如何裁定中止诉讼的问题。文章介绍了中止诉讼的情形,包括一方当事人死亡、丧失诉讼行为能力、法人终止等。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裁定中止诉讼,并说明理由。中止诉讼的原因消除后,恢复诉
两审终审制度的适用范围,主要针对涉及民事权利义务争议的诉讼案件。对于非诉讼民事案件,适用一审终审制度。同时,介绍了该制度的四种例外情况,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审理的第一审案件、判处死刑案件的复核程序、刑罚在法定刑以下的案件的核准程序以及小额诉讼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