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鉴定决定权是指在法庭审理过程中,合议庭对证据有疑问时,可以进行调查核实的权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58条和第159条的规定,法庭可以进行勘验、检查、扣押、鉴定和查询、冻结等活动,以确保证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与此同时,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也享有司法鉴定决定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59条的规定,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有权申请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物证,申请重新鉴定或者勘验。法庭对于上述申请,应当作出是否同意的决定。
司法鉴定申请权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在侦查阶段提出鉴定申请的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21条的规定,侦查机关应当将用作证据的鉴定结论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害人提出申请,可以补充鉴定或者重新鉴定。同样,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在法庭审理过程中也享有相同的权利。
司法鉴定救济权是指当鉴定意见存在矛盾、错误或违反法律规定等情况时,当事人可以申请进行重新鉴定的权利。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第一条的规定,具有特定情形的鉴定机构可以接受案件承办单位的委托,进行重新鉴定。这些特定情形包括鉴定意见与其他证据相矛盾、有证据证明鉴定意见错误、送检材料不真实、鉴定程序不符合法律规定、鉴定人应当回避而未回避、鉴定人或鉴定机构不具备鉴定资格等。
司法鉴定制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系统全面的法医鉴定古典巨著,由中国南宋时期的著名法医学家宋慈所著,被视为我国及世界的宝贵财富。然而,近代以来,尤其是近些年,我国的司法鉴定制度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已经成为诉讼活动的桎梏。司法鉴定启动权的归属问题不仅在立法上存在问题,而且在实践中也反映出与法律公正和效率相悖的情况。
根据我国的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司法鉴定的启动权实际上都在法院中。这种情况不仅剥夺了被告方委托鉴定人的权利,违背了现代控辩平衡的价值理念,也侵犯了诉讼当事人的权利,容易导致司法腐败,不利于揭示案件真相,既无法实现程序公正,也无法实现实体公正。
司法实践中关于司法鉴定启动权的行使存在混乱现象。一方面,司法机关依职权进行鉴定或委托鉴定,法官急于进行鉴定活动,而当事人和鉴定部门却不着急。另一方面,当事人自行委托鉴定,有时会要求鉴定人作出符合其意愿的鉴定结论,重复鉴定,从而难以避免鉴定腐败。
这种情况与我国关于司法鉴定的立法不完善以及人们的法律意识和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关,但最主要的是司法鉴定启动权的归属或启动模式不符合现代司法活动和诉讼活动的要求。因此,应对司法鉴定启动权的归属进行重新思考,以完善诉讼程序。
司法鉴定申请的费用问题。申请费用由申请人承担,根据标的额大小按照一定标准收取。翻译费用在特定情况下可免除。费用标准具体根据标的额的不同范围而定,对于大额标的案件,省级部门会制定收费上限。
重新申请司法鉴定的条件。依据相关规定,重新鉴定可在特定情形下提出,包括原鉴定人资格问题、超出业务范围、未能回避等情况以及委托人或其他诉讼当事人的异议。重新鉴定应委托更高资质的机构进行,若涉及重大或复杂案件,可组织多个机构鉴定。鉴定过程中,可向专家咨询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及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规定的财产保全措施,包括查封、冻结、扣押等。财产保全的范围限定在请求的范围或与本案有关的财物,而被查封、冻结的财产不可重复保全。当被申请人提供担保时,法院应裁定解除保全。
司法鉴定程序的相关规定。文章详细描述了司法鉴定机构接受委托、受理、初次鉴定、补充鉴定、重新鉴定、复核鉴定以及司法鉴定文书的出具等流程。对于不同阶段的鉴定,文章都给出了明确的要求和规定,以确保司法鉴定的公正性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