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事故发生与运行中的车辆有关,包括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机动车指的是通过动力装置驱动的轮式车辆,而非轮式车辆如挖掘机不属于机动车的范畴。非机动车指的是人力或畜力驱动的车辆,以及最高时速不超过20km/h、空车质量不超过40kg的机动轮椅车、电动车等。
2. 事故发生在道路上,道路包括公路、城市道路以及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公共场所。工厂内部车辆和行人通行的道路不属于道路交通安全法所规定的道路。
3. 事故是由车方主观上的过错或意外引起的。车方主观上的过错一般指过失,若为故意行为导致的事故则不属于交通事故。同时,由于某种意外而导致损害后果的情况(除自然灾害外)也可定性为交通事故。
4. 事故造成一定的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如果没有造成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即使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也不构成交通事故,而属于交通违章。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的规定,超过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的部分,将由机动车一方区别不同情形承担赔偿责任。只有确定了责任主体,受害人才能向其要求赔偿,法院才能确定承担赔偿责任的人。需要强调的是,交通事故责任者和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责任主体是不同的概念。
有时,交通事故责任者和责任主体是一致的,即谁对交通事故负有责任,谁就应该承担赔偿责任,例如车辆所有人自己驾驶的情况。但在某些情况下,交通事故责任者和责任主体并不一致,对交通事故负有责任的人未必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例如车主雇佣他人驾驶的情况。
平行式和附带式两种刑事民事诉讼模式。平行式模式强调民事诉讼独立性,将其与刑事诉讼完全分离;而附带式模式则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解决民事损失赔偿问题。其中法国式立法鼓励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提出民事赔偿救济,而德国的实际操作更接近于美国模式,被害人更倾向于在刑事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在我国的法律影响。该认定书是确定交通事故责任的依据,制作程序严格规定,内容包括当事人、车辆、道路和交通环境等基本情况,以及事故证据、形成原因、责任和意外原因等。同时,对制作主体资格、制作时间、制作形式和送达程序都有严格的审查要求。
交通事故认定书的内容要求,包括当事人、车辆、道路和交通环境的基本情况,交通事故的基本事实,证据及形成原因的分析,以及当事人导致交通事故的过错及责任和意外原因等。交通事故认定书还应加盖公安机关处理专用章并及时送达当事人,同时告知相关权利。
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的出具时机和内容。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在勘验现场后的特定时间内制作认定书,包括一般事故、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和需要进行检验、鉴定的情况。认定书应包含事故当事人的基本情况、事故基本事实、证据及原因分析和责任判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