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定管辖是指上级人民法院根据法律规定,在其辖区内指定下级法院行使管辖权的情况。根据《民事诉讼法》第36条和第37条的规定,指定管辖的情形包括以下几种:
接受移送案件的人民法院认为移送的案件不属于本院管辖的,依法报请上级法院指定管辖。
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因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辖权的,由上级法院指定管辖。特殊原因包括法律上的原因,如审判人员全部被申请回避;以及事实上的原因,如自然灾害等。
人民法院之间因管辖权发生争议,协商不成的,报请它们的共同上级法院指定管辖。根据具体情况,指定管辖的方式有所不同:
在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时,应逐级进行。上级人民法院在指定管辖时,应书面通知报送的人民法院和被指定的人民法院。报送的人民法院接到通知后,应及时告知当事人。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37条的规定,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由于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辖权的,由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人民法院之间因管辖权发生争议,由争议双方协商解决;协商解决不了的,报请它们的共同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
特殊原因包括事实上和法律上的原因。事实上的原因,例如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遇到了不可抗力的事由,如地震、水灾等,无法行使管辖权。法律上的原因,例如受诉法院的审判人员因当事人申请回避或者审判人员自行回避,无法组成合议庭对案件进行审理。在出现上述情况之一时,应由上级人民法院在其辖区内指定其他适宜的人民法院行使管辖权。
争议包括相互推诿或者相互争夺。通常是因为法院之间辖区界限不明,或者对法律的规定理解不一致,也有因地方保护主义为其局部经济利益争先立案。不论属于哪种原因引起的争议,应由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应报请它们的共同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根据《意见》的规定,发生管辖权争议的两个人民法院因协商不成报请它们的共同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时,如双方为同属一个地、市辖区的基层人民法院,由该地、市的中级人民法院及时指定管辖;同属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两个人民法院,由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级人民法院及时指定管辖;如双方为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协商不成的,由最高人民法院及时指定管辖。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时,应当逐级进行。上级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第37条的规定指定管辖时,应书面通知报送的人民法院和被指定的人民法院。报送的人民法院接到通知后,应及时告知当事人。
股权确认之诉的程序和要求。确认之诉涉及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涉及股东资格确认等问题可能引起股权变动。程序包括当事人起诉、原告举证、提交证据清单、立案审查、缴纳费用和开庭审理等步骤。
轻微打架斗殴事件的处理方式。涉及民事赔偿的轻微伤,可通过法院诉讼解决责任比例问题,双方可能都会受到行政处罚。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公安机关可调解此类纠纷,调解不成功或未履行协议则依法处罚,并告知当事人可提起民事诉讼。
抚养权纠纷的告诉期限和相关法律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抚养权纠纷的审理实行二审终审制度,上诉案件应在规定时间内审结。同时,文章还详细阐述了确定抚养权的离婚程序,包括不同情况下子女的抚养安排和抚养关系变更的情形。
在管辖不明或争议的情况下,上级法院可以指定适当的法院作为案件的第一审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