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人民法院分为四个级别,分别是最高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和基层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是最高级别的法院,下设高级人民法院,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包括在省、自治区内按地区设立的中级人民法院,直辖市设立的中级人民法院,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的中级人民法院和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基层人民法院包括县、区人民法院和不设区的市人民法院。
为了方便当事人进行诉讼,并便于人民法院审判和执行,各级人民法院以及同一级别的不同人民法院在审理第一审民事案件时有不同的分工,也称为人民法院对案件的管辖。当事人必须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才能对该案件进行审理和判决。
人民法院的管辖分为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级别管辖是根据案件的性质、影响范围和复杂程度,在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进行分工,确定由哪一级人民法院对案件进行审理。地域管辖是根据当事人的住所地、诉讼标的地或者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消灭的法律事实所在地的关系,在同级人民法院之间进行分工。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除了法律规定应当由中级、高级或者最高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外,其他民事案件均由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中级人民法院主要管辖以下第一审民事案件:
高级人民法院主要管辖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第一审民事案件。最高人民法院主要管辖以下第一审民事案件:
股权确认之诉的程序和要求。确认之诉涉及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涉及股东资格确认等问题可能引起股权变动。程序包括当事人起诉、原告举证、提交证据清单、立案审查、缴纳费用和开庭审理等步骤。
不正当竞争案件的管辖权确定方式。根据法律规定,应参照相关解释确定诉讼管辖法院。中级人民法院一般管辖不正当竞争民事第一审案件,而高级人民法院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可确定基层人民法院受理此类案件,特别是已经能够审理知识产权民事案件的基层法院。
审判公开的例外情况,包括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未成年人犯罪和商业秘密的案件不公开审理的规定。同时,文章还介绍了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的开庭审理程序,包括庭审准备、法庭调查等阶段,且公开审理的案件需提前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针对公证活动相关民事案件的审理规定。规定统一了公证侵权纠纷的诉讼规制,明确了公证行为可诉纠纷的案件范围,确定了公证侵权纠纷的诉讼主体,并区分了公证赔偿责任的承担方式。规定有助于规范公证行为,保护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