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诉是指在一个已经开始的民事诉讼(诉讼法上称为本诉)程序中,本诉的被告以本诉原告为被告,向受诉法院提出的与本诉有牵连的独立的反请求。反诉是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原则的重要体现,是保障本诉被告人民事权益的一项重要制度。
(一) 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 有明确的被告;
(三) 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 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1) 反诉只能是本诉被告向本诉原告提起,而不能对原告以外其他人;
(2) 反诉只能向受理本诉的法院提起;
(3) 反诉与本诉必须是适用同种诉讼程序;
(4) 反诉不能是其他法院专属管辖;
(5) 反诉与本诉的诉讼请求必须在事实或法律上有牵连;
(6) 提起的期限。
提出反诉实质条件是指反诉的成立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反诉与本诉的牵连性是反诉的实质条件,只有具备了这种牵连性,反诉才能成立。反诉与本诉牵连性主要表现在反驳与本诉基于同一法律关系、反诉与本诉基于同一法律事实、反诉与本诉基于诉讼标的的同一或主观权益上的联系等方面。
反诉是民事诉讼所独有的,无论是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还是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原、被告主体地位平等,所以应允许反诉。
审理本诉的法院对反诉也有管辖权,只要反诉请求的标的不属于法律规定的其他法院专属管辖,审理本诉的法院就可受理,反诉成立。如果作为反诉的诉讼请求应由级别较高的法院审理或作为反诉的诉讼请求应由级别较低的法院管辖,反诉和本诉均可一并由审理本诉的法院审理。
反诉应在答辩过程中提出,最迟也应在一审法院庭审辩论结束后提出。被告在庭审辩论结束以后也可以提出反诉,但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根据我国的立法原则,不是所有的案件都可以反诉。以下几类案件不适用反诉:
在民事诉讼过程中,只有被告称谓的当事人才能提起反诉,没有被告称谓的当事人不能提起反诉。
特别程序对审级、审限、当事人的称谓及审理程序均做了特殊的规定,这类案件没有利害冲突的双方当事人,也不解决民事权益之争,因此不适用反诉。
离婚案件、赡养、抚养、扶养案件不适用反诉。离婚案件涉及夫妻双方的人身关系以及子女抚养和财产关系,赡养、抚养、扶养案件涉及的义务是法定的,不可解除也不容抵消。
以上是关于反诉的定义、条件和程序要件,以及不适用反诉的几类案件的介绍。
再审申请中证据的相关问题。包括新证据的定义、提供的时限、不采纳非新证据的处理、逾期提供证据的处理、再审申请中的新证据以及逾期提供证据理由成立的情形。强调了新证据的重要性和规定,以及不同情况下证据的处理方式和后果。
我国民事诉讼法中一审终审判决的范围,包括选民资格案件、宣告失踪或死亡案件等。同时,也阐述了民事案件再审当事人的申请条件,如违反法定程序、新证据出现等情况下可提出再审申请。
我国民事诉讼中一、二审案件的合议庭审理要求。对于一审案件,如案件事实清楚、简单、标的额不大,可采用简易程序审理。二审案件必须组成合议庭审理,但在特定情况下可以不开庭审理,如上诉请求不成立、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但适用法律错误等。
民事诉讼法的适用范围,包括对人的适用范围、对事的适用范围、对空间的适用范围以及对时间的适用范围。民事诉讼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进行民事诉讼的个人,无论其国籍、民族或种族如何。同时,文章还阐述了民事诉讼法适用于哪些案件的审理、发生在哪些地方的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