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民法院案件受理制度的改革,已经将立案审查制度转变为立案登记制度,以确保当事人的诉权得到保障。然而,实施立案登记制并不意味着诉讼要件就不再受到审查,那么诉讼要件如何进行审查呢?
对于民事案件,《意见》规定,“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有明确的被告、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依据,属于人民法院主管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的”应当登记立案。该规定的关键在于“有”,这意味着只要“有”这些形式要件,就应当立案。至于这些要件是否合理,案件是否最终能胜诉,并不是立案阶段所考虑的范围。同时,再次重申全面清理和废止不符合法律规定的立案“土政策”。
一方面,要求法院对于材料不符合形式要件的进行一次性全面告知和补正,以避免当事人走冤枉路。另一方面,对于认为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明确要求法院必须依法作出裁决,给当事人一个说法,并使其行使上诉及申诉权有了法律凭证。
该项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显然会引起案件增量。如果在司法资源不增加的前提下,要保障这些增量案件得到妥善处理,这将是各级法院面临的巨大挑战。对此,《意见》提出了制裁违法滥诉、健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立完善庭前准备程序等多项举措。在防止不端者滥用制度、徒增各方诉累的同时,也提出了提高纠纷化解效率的解决方案。
借款合同纠纷案件的管辖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借贷合同引发的民事纠纷可以选择向被告住所地法院或借贷合同履行地法院提起诉讼。对于公民或法人提起的民事诉讼,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具有管辖权;当涉及多个被告时,各个被告所在地的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同时,也提到了
行政处罚的法律救济途径中的行政复议程序。当事人可在知道处罚决定之日起60日内提出复议申请,包括书面和口头方式。行政复议机关收到申请后需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受理。复议期间,具体行政行为不会停止执行,但特定情况下可停止。审理准备包括送达复议书副本、被申请
赃款已经花完时如何进行追缴的问题。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需根据法律规定,对犯罪人的财产进行强制执行。对于已经查封、扣押、冻结的财物及其孳息,需妥善保管并随案移送。判决生效后的赃款赃物除返还被害人外,一律上缴国库。司法工作人员如贪污、挪用或私自
口头买卖合同管辖权的确定问题。文章讨论了合同中明确约定履行地的重要性,并根据口头买卖合同的履行地是否明确约定,确定了管辖法院。同时,文章还讨论了实际履行中变更约定的处理方式和相关法律规定。在涉及合同纠纷时,由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的人民法院管辖。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