赃款赃物是指违法犯罪分子非法获得的财物。赃款赃物具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方面,它具有证据价值和经济价值。赃款赃物与案件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对案件具有证据价值。同时,赃款赃物也具有民法上物品的特征,即具有经济价值的物质实体和自然力。另一方面,赃款赃物必须是犯罪分子通过非法手段获得的财物,它不同于作案工具、个人合法财产或违禁品。
善意取得,又称即时取得,是指无权处分人将其受托占有的他人财物转让给第三方时,如果受让人在取得该财物时是出于善意的,那么他将取得该财物的所有权,原权利人将失去所有权。善意取得制度是为了适应商品交换的需要而产生的一项法律制度。在广泛的商品交换中,交易当事人往往不知道对方是否有权处分财产,也难以对市场上的商品逐一进行调查。如果受让人在善意取得财产后,根据转让人的无权处分行为使交易无效,并要求受让人归还财产,这不仅会推翻已经形成的财产关系,而且会让交易当事人随时担心购买的商品可能需要退还,从而不利于商品交换秩序的稳定。
善意是指受让人错误地相信将财产转让给他的人是原权利人的意愿,例如将动产的承租人、借用人、运送人等误认为是所有人或具有处分他人财产权利的人而接受其转让。也可以理解为受让人不知道或不应当知道让与人无处分权。在赃款赃物适用善意取得制度时,应采取严格的积极观念学说。如果受让人对财产所有权有怀疑而不去确认,仍然购买,那么很可能促进赃物的流转,不利于打击犯罪。
一般来说,受让人通过以下方式取得财产可以视为善意:一是通过拍卖取得财产,包括国家机关主持的强制拍卖和一般拍卖机构主持的一般拍卖;二是通过公开市场取得财产,包括公营市场和公开的交易场所,如商店、超市、百货商场、庙会和夜市等;三是通过从贩卖同种类物品的商人处取得财产。善意受让人应当在有偿交易的情况下受到善意取得制度的保护。因为如果受让人基于无偿行为取得动产,如果不受到善意取得制度的保护,对受让人不会造成太大损失。
只有当让与人被判决有罪或仍在侦查起诉阶段时,所取得的不动产才能被称为赃物,才能适用善意取得的问题。无处分权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让与人有占有权但无处分权,例如基于租赁、保管、寄存等情况,学术界称之为占有委托物;另一种是让与人既无占有权又无处分权,通常是指让与人对动产的占有并非基于真正权利人的意愿,例如盗赃物、欺诈物、遗失物等,学术界称之为占有脱离物或非付托物。在刑事案件中,这里只指第二种情况。
在民事法律中,主流观点是善意取得适用于动产。其理由是,动产的特点是虽然可以移动但不会破坏其形态和价值,人们在交易中通常根据其实际占有状况判断其权利归属,一般情况下相信动产的占有人即为权利人,即民法上的占有公信力(当然某些特殊动产如车辆、船舶需要办理登记,以登记为公示)。善意取得有利于维护这种普遍而复杂交易中善意当事人的合法利益。
由于善意只是受让人在取得财产时的一种主观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往往难以为外人所知。因此,确定受让人是否具有善意,应主要考虑当事人从事交易的客观情况,如财产的性质、取得方式、价格、让与人的状况和交易经验等。这些情况除当事人外,外人一般难以了解。如果受让人或办案机关负责举证责任,显然是不合理的,也较为困难。而如果受让人是出于善意取得财产,他应当没有理由拒绝公开交易情况。因此,在确定赃款赃物是否善意取得时,应由受让人承担举证责任。如果受让人无法证明自己是善意的,可以推定为恶意。
中国人民法院案件受理制度的改革,从立案审查制转变为立案登记制,并强调形式审查的重要性。为保障当事人的诉权,对于满足形式要件的案件应予以立案,同时废除不合法律的立案“土政策”。对于一次性立案未成功的当事人,提供救济和帮助。面对可能的案件增量,通过制裁违
深圳市宝安区针对劳动争议纠纷调解机制的改革。通过法院、劳动监察部门和人民调解组织的资源整合,建立多方联动调节机制,并加强对人民调解员的指导和培训,以提高调解成功率。试点以来,宝安区劳动争议联调工作室取得了显著成效,法院也支持人民调解的权威性和终局性。
诉前财产保全复议期限的相关法律规定。当事人对诉前财产保全措施不服的,应在收到裁定书之日起五日内向作出裁定的人民法院申请复议,法院将在十日内审查。裁定正确的会驳回申请,不当的则会变更或撤销。利害关系人的复议申请也将依照民事诉讼法相应规定处理。
表见代理是指没有代理权的人,因为具有了权利外观,善意且没有过错的合同相对人有理由相信代理人拥有代理权,为了保护此善意的第三人,善意相对人有权主张该无权代理发生有权代理效果的制度。表见代理符合《民法总则》第172条的相关规定,也就是说若构成了表见代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