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选举原则是指,在符合法定年龄的中国公民中,除被剥夺政治权利者外,所有人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根据宪法规定,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拥有管理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社会事务的权利。因此,我国人民必然要享有广泛的选举权。普遍选举原则不仅在宪法中得到确认,也在选举法中具体体现。根据《选举法》第三条规定,除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外,所有年满18周岁的中国公民,不论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历次换届选举的实践表明,在我国,被剥夺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人占极少数。普遍选举原则的贯彻实施,从法律上保证了绝大多数中国公民能够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切实参与国家管理。
普遍选举原则的贯彻落实,有助于确保国家政权机关的组成人员能够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接受人民的监督。只有在普遍选举基础上产生的国家权力机关,才能真正具有人民性和代表性。为了实现普遍选举原则,选举工作人员应尊重选民的民主权利,严格依法办事,使选举工作真正反映民意。同时,选民也应珍惜法律赋予的民主权利,积极参选参政,选出真正代表自己利益的人。
平等选举原则是基于平等选举权而规定的选举原则。平等选举权是指享有选举权的主体实现权利的效力是相等的。平等选举原则在选举中具体体现为:所有选民在一次选举中只有一个投票权,所有选票的效力完全相等。
平等选举原则在我国选举制度中得到明确确认,并在换届选举的具体实践中得以体现。这一原则体现在参选权上的平等、投票权上的平等和代表名额上的平等。
参选权上的平等:年满18周岁的中国公民,在享受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方面,不论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等方面的差别,都享有同等权利。
投票权上的平等:每一选民在一次选举中只有一个投票权。所有有效选票都具有相等的法律效力。
代表名额上的平等:我国地方各级人大代表名额按照基数加人口数来计算,并使各民族、各地区、各方面都能有适当数量的代表。这体现了被选举权上的平等和重视实际上的平等。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选举制度中的平等选举原则在具体的贯彻实施中,有一定的相对性。选举法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规定了城市和农村、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不同的比例。这在形式上似乎是不平等的,但实际上是符合我国国情的。追求形式上的平等,脱离实际状况,都用同一人口比例分配代表名额,不利于保证工人阶级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不利于照顾各少数民族的实际利益。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工农差别、城乡差别的逐步缩小,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进步,这种不同比例的情况也会逐渐改变。着眼于实际的民主,承认一定的差别,并创造条件逐步缩小差别,是我国选举制度不断发展完善的基本途径。
国际私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尊重国家主权、平等互利、遵守国际条约和参照国际惯例、重点保护弱方当事人合法权益以及维护和促进国际民商事交往发展等原则。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国际私法的调整对象,包括民事关系主体、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或标的以及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等。
山西省曲沃县法院对吉县原副县长姜*仲破坏选举一案的审理结果。姜*仲为了当选吉县人民政府县长,指使他人贿赂部分吉县人大代表。法院认定姜*仲及同谋犯破坏选举罪,分别判处一年有期徒刑,缓刑执行。此案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选举法修改对中国纵向民主新时代的开启。选举法从四个方面推进民主政治,包括基础作用、教育作用、监督作用和保障作用。修改后,农民群体将在各个层面迎来改变,包括更多话语权、更高的选举权和话语权,这将推动其政治权利、经济权利、教育权利、社会文化权利的提升。
新规定下村干部选举的要求。包括任职时间、荣誉、思想政治素质、政策规章执行、工作表现、带领致富和服务群众的能力等方面。同时,还明确了不得参与选举的11类人员,包括参与不被认可组织、有处分记录、服刑记录、能力平庸低下、依靠不正常手段上位等人员。摘要的结尾